國內的主要添加劑生產商都在北方,因為相對于南方,在北方生產的添加劑含水量要小?;A油生產工藝編輯傳統(tǒng)生產工藝20 世紀 30 年代,潤滑油基礎油的生產基本采用的是物理方法,即由溶劑精制、溶劑脫蠟和白土補充精制所構成的“老三套”傳統(tǒng)工藝生產潤滑油基礎油。(1)溶劑精制。溶劑精制是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其主要作用是脫除油品中的稠環(huán)芳烴、膠質、瀝青質等,使?jié)櫥驼硿匦再|、安定性、殘?zhí)恐?、顏色等性質得到改善。該工藝較成熟,常用的溶劑有、酚和 N—烷酮(NMP)。

對于新的成品潤滑油,由于添加劑的使用,顏色作為判斷基礎油精制程度高低的指標已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密度密度是潤滑油、的物理性能指標。潤滑油的密度隨其組成中含碳、氧、硫的數量的增加而增大,因而在同樣粘度或同樣相對分子質量的情況下,含芳烴多的,含膠質和瀝青質多的潤滑油密度,含環(huán)烷烴多的居中,含烷烴多的。粘度粘度反映油品的內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動性的一項指標。在未加任何功能添加劑的前提下,粘度越大,油膜強度越高,流動性越差。
因此,用戶在選用潤滑油時應根據使用溫度和潤滑油的工作條件進行選擇。一般認為,閃點比使用溫度高20~30℃,即可安全使用。凝點和傾點凝點是指在規(guī)定的冷卻條件下油品停止流動的溫度。油品的凝固和純化合物的凝固有很大的不同。油品并沒有明確的凝固溫度,所謂"凝固"只是作為整體來看失去了流動性,并不是所有的組分都變成了固體。

用好油并更換勤快是不錯的選擇,但這很多時候并不符合車主經濟性的選擇。于是,在一款好油用久點或是選擇一款普通油更換勤快些之間做選擇,便成了困擾很多車主的一個問題。對此專家建議,如果從經濟性方面考慮,對于普通中檔車及經濟性轎車,可以選擇半合成油,并在8000km左右進行一次更換,也可以考慮選用全合成油,在15000km左右進行一次更換,都是比較經濟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