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口味
蛋黃酥吃起來酥酥的,甜而不膩,讓人吃了還想吃。月餅的話由于放的配料過多的緣故吧,吃幾口就覺得很膩,讓人沒有再吃下去的欲望。
熱季
蛋黃酥基本是一年四季都會流行,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而月餅的話基本是在中秋節(jié)那段時間才會比較流行,也是那個時間段才會進入人們的視野。
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口感,蛋黃酥和月餅都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
蛋黃酥的蛋黃處理注意事項:
蛋黃取出來是濕漉漉的,可以適當的晾一下,表面略風干再用來包,對的,直接生的包就可以了;
不嫌麻煩的話,可以將蛋黃鋪入烤盤,噴上料酒或者白酒,入烤箱180度5分鐘至表面干燥,取出晾涼使用,蛋黃酥酒香更濃郁;我兩種方法都做過,差別不是很大,直接包的更簡單,咸鴨蛋本身腌制時候是放白酒的,所以直接包也不腥氣。但烤過再包更容易成熟且更香醇;
蛋黃嫌太大可以切成兩半再使用,不過我個人很喜歡那種咬一口一整個大蛋黃的感覺。
蛋黃酥餡料都有哪些
作為三大招牌之一抹茶流心蛋黃酥, 連不愛蛋黃酥的我,都停不下來!手工麻糍 抹茶內陷 奶黃流心,抹茶流心蛋黃酥,迷倒一片抹茶控,酥控迷hold不住 肉松流心。
傳統(tǒng)肉松大多采用雞肉松, 而馮匠直接采用豬肉松,不油不膩,在口感上更富有層次。豆沙選用進口紅小豆豆沙,粒粒醇香,肉松紅豆流心。紫薯流心
有顏有內涵的蛋黃酥代工,老少通吃的紫薯流心味。 因為低糖少油,適合各個年齡層,如果你不喜歡吃肉松,可以試試它。
蛋黃酥的走紅,讓蛋黃酥不論從外觀還是餡料上的選擇越來越多。原先單一的黃色外皮,現在有了各種顏色的漸變外皮,餡料也從豆沙蛋黃演變到現在的流心餡、芝士餡等等,甚至還有沒有鴨蛋黃的蛋黃酥。
蛋黃酥的做法
首先說下選料,做蛋黃酥的油,選用豬油,起酥會很好,而且很香,如果覺得豬油比較油膩無法接受的,可以選用黃油或者植物油,但是起酥沒有豬油棒,也沒有那么香。
要做蛋黃酥,提前熬一塊豬油,是很有必要的~~我一般用電飯煲熬或者高壓鍋,都很方便,如果用炒鍋也是ok的
蛋黃酥的豆沙或者蓮蓉,可以自己炒制,也可以買蓮香樓的,一包500g,可以做30個蛋黃酥
糕餅被視作臺灣的一種標志,以鳳梨酥和蛋黃酥為代表,其他還有綠豆椪、太陽餅、麻糬、老婆餅、鳳黃酥、香芋酥等。糕餅是臺灣人的伴手禮,伴手禮顧名思義,都是親朋好友走動時帶的禮物。當地人喜歡買的糕餅保質期都不長,尤其是蛋黃酥,保質期特別短,一般只有6—8天,實在來不及吃掉,可以冷凍保存,但不要重復冷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