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低溫生物菌種——保存方法介紹
脫水存法
①沙土保存法,能產(chǎn)孢子的細菌及霉菌可采用此法保存,即將沙和土以3:2比例混合,經(jīng)稀酸處理洗凈過篩,裝入小試管內(nèi),裝置高度為1cm;滅菌2~3次,烘干后即可將在斜面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的孢子,用無菌蒸餾水2~2.5ml制成孢子懸液,吸取少許加入沙土管中,經(jīng)真空抽干,外觀呈松散狀態(tài),于4℃冰箱保存,保存期可達5~7年。
② 冷凍干燥法,將孢子懸浮液與保護劑(一般用脫脂牛奶)相混合,放在安瓿管內(nèi)于-20~-30℃的乙醇浴中速凍。然后,在低溫下用真空泵抽干,并用氧化磷或干冰使水汽結凍,熔封安瓿管,于低溫下保存。保存期可達5~10年之久。
③ 石蠟油封存法,在斜面菌種培養(yǎng)物上,倒上滅菌后的石蠟油,高出斜面1cm,于4℃冰箱或低溫干燥處保存,此法不適用于能利用石蠟油作碳源的微生物,保存期為一年以上。
低溫生物菌種——菌種分離方法
組織分離法
先將所需的藥用真菌采集回來,選取新鮮、個體大、壯實、中齡及無病蟲害的子實體(或菌核、菌索),作為分離用的材料。若為子實體,取其菌蓋或菌柄組織;若為菌核,取其全部或部分(如茯苓)菌核;若為菌索,取其部分根狀菌索(如蜜環(huán)菌)。再用75 %酒精進行表面消毒2 分鐘,用無菌水(或冷開水)沖洗數(shù)次,洗凈殘留的藥液后切成小塊。,然后,放入PDA 培養(yǎng)基的試管或培養(yǎng)皿上,置24 ~26℃溫度下,培養(yǎng)5 ~ 7 天。在分離的真菌組織周圍見長有白色菌絲時,應及時將菌絲移至斜面試管培養(yǎng)基上,再置溫度24 ~26 ℃下培養(yǎng)7~10 天,即得純菌種。所得的純菌種還可繼續(xù)擴大培養(yǎng)或保藏。
低溫生物菌種的使用溫度
普通硝化細菌在溫度低于15°C時,活性大幅度降低,硝化速度也明顯下降,溫度低于5°C時,普通硝化細菌的生命活動幾乎停止,處于休眠狀態(tài),普通中溫微生物適合生長溫度為25~37℃,目前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大都可實現(xiàn)15°C左右氨氮達標排放,當溫度低于12°C時,中溫菌的活性大大降低,甚至沒有繁殖功能,使得污水廠COD、氨氮和磷處理效果變差,出水無法達標排放,投加COD去除劑,氨氮去除劑,除磷劑等化學絮凝劑或氧化劑,在增加污水廠運營成本的同時,又形成了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