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美人靠
除了吳王靠之外,美人靠還有廊椅、飛來椅等別稱,因其探出的靠欄外形酷似鵝略帶彎曲的脖子,又稱鵝頸椅。當然這種樣式并不是模仿鵝脖子,而是根據(jù)人體脊椎的特點設(shè)計的,也就是所謂的“人體工程學”,人端坐于這樣的椅子上,后背和靠欄完全貼合,感覺會很舒服。
在史籍中,美人靠和吳王靠都是子虛烏有,飛來椅、鵝頸椅等別稱也是清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不過,美人靠悠久的歷史不容置疑,宋元時期的界畫中就有它的影子了。(界畫的簡史可參考此前的推文《多少消失的古建筑,其實都活在界畫中》)
明代畫家仇英的界畫名作《漢宮春曉圖》中有兩處表現(xiàn)美人靠的畫面:下圖左,一名將小孩置于美人靠的長凳上,似乎正要將他抱起交給另一名;下圖右,一名坐在美人靠上若有所思。
“美人靠”不知起名于何時,是否因旅游業(yè)的興起,人們才地給取了個誘人的別號呢?暫且不管它怎樣人為地渲染,但這被風雨浸蝕,陳舊古樸的雕花欄桿,真實地記錄了很多凄美動人的故事??梢钥勘晨梢宰倪B椅木欄,外觀上雕刻有各種生動的吉祥物,無疑是精致的藝術(shù)品,即便是當年守家的婦人面朝里坐在上面,外人只能看到她的背影。我們透過漫長歲月的云煙,仿佛依稀看見身姿綽約的女子依欄而坐,枯守日月;或斜靠圍欄翹首盼等歸人的身影,然而美人遠逝,欄桿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