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管殼式換熱器日常維護
1裝置系統(tǒng)蒸汽吹掃時,應盡可能避免對有涂層的冷換設備進行吹掃,工藝上確實避免不了,應嚴格控制吹掃溫度(進冷換設備)不大于200℃,以免造成涂層破壞。
2裝置開過程中,換熱器應緩慢升溫和降溫,避免造成壓差過大和熱沖擊,同時應遵循時“先熱后冷”,即先介質,再退冷介質;開工時“先冷后熱”,即先進冷介質,后進熱介質。
3在開工前應確認螺紋鎖緊環(huán)式換熱器系統(tǒng)通暢,避免管板單面超壓。
4認真檢查設備運行參數,嚴禁超溫、超壓。對按壓差設計的換熱器,在運行過程中不得超過規(guī)定的壓差。
5操作人員應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guī)程,定時對換熱設備進行巡回檢查,檢查基礎支座穩(wěn)固及設備泄漏等。
6應經常對管、殼程介質的溫度及壓降進行檢查,分析換熱器的泄漏和結垢情況。在壓降增大和傳熱系數降低超多一定數值時,應根據介質和換熱器的結構,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清洗。
7應經常檢查換熱器的振動情況。
8在操作運行時,有防腐涂層的冷換設備應嚴格控制溫度,避免涂層損壞。
9保持保溫層完好。
管殼式換熱器(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又稱列管式換熱器。是以封閉在殼體中管束的壁面作為傳熱面的間壁式換熱器。這種換熱器結構簡單、造價低、流通截面較寬、易于清洗水垢;但傳熱系數低、占地面積大??捎酶鞣N結構材料(主要是金屬材料)制造,能在高溫、高壓下使用,是應用廣的類型。 管殼式換熱器有固定管板式汽-水換熱器、帶膨脹節(jié)管殼式汽-水換熱器、浮頭式汽-水換熱器、U形管殼式汽-水換熱器、波節(jié)型管殼式汽-水換熱器、分段式水-水換熱器等幾種類型。管殼式換熱器的主要控制參數為加熱面積、熱水流量、換熱量、熱媒參數等。
當管殼式換熱器管程設計壓力大于殼程設計壓力時,為了檢查管與管板連接的慎密性,殼程試驗壓力可按以下辦法處理,應在技術特性表或技術要求中提出:
1、上升殼程的試驗壓力即是管程的試驗壓力。采用這種辦法時,必需先計算殼體在試壓過程中產生的應力,殼體側任何一點的一次膜應力計算值不得凌駕試驗溫度下所用材料的90%屈服極限。同時,吸收和法蘭也應滿意試壓條件下的強度要求。
2、若經過計算后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試驗,或從技術經濟考慮不合理時,應按各自的試驗壓力對殼程和管程進行試驗。試驗及格后,按尺度對殼程進行氨泄漏試驗。
3、對于有特殊要求的管殼式換熱器,可回收低壓純氨或鹵素檢漏。
管殼式換熱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對換熱網絡進行了梳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梳理:
對于有內壓的管殼式換熱器,在什么條件下可以設計壓力元件?我們還應該考慮什么?
1、對于由管子同時控制的部件和殼體的內部壓力,只有當管子和殼體同時升高和減壓時才能按壓差速器設計。壓差值還應考慮壓力測試期間可能出現的大壓差,設計人員應提出壓力測試的步進程序。
2、第二步。如何確定管殼式換熱器中受管殼側溫度影響的元件的設計溫度?
管式換熱器中同時受到管和殼溫度影響的部件的設計溫度可由金屬溫度決定,也可要求較高側的設計溫度。
3、如何確定管殼式換熱器整體管板的有效厚度?
1)整體管板的有效厚度等于隔板槽底部管板的厚度減去以下兩個厚度之和:
a)管道腐蝕邊緣超過管道隔槽深度的部分;
b)殼側的較大的殼側腐蝕余量和管板的結構槽深度。
2)第二步。管板與換熱管焊接時,管板的小厚度應滿足結構設計和制造的要求,且不小于12 mm。
組合管板小厚度及相應要求:
a)焊接并連接在管板和換熱管之間的復合管板的厚度應不小于3mm。對于具有耐腐蝕性要求的層,該層的化學成分應不小于距離該層表面2mm。金相組織符合復合材料標準的要求;
b)覆層的小厚度不應小于10 mm,并保證覆層的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與覆層表面的深度不小于8 mm,滿足覆層材料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