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現(xiàn)存世大的銅鐘是北京覺生寺的明代永樂大鐘。該鐘重約46.5噸,通高6.75米,鐘唇徑22厘米,外徑3.3米。鐘身內(nèi)外鑄滿佛教經(jīng)咒17種,共有227 000余字。永樂大鐘鑄造于明朝永樂初年。
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禮樂器。古鐘有銅鑄、鐵鑄等數(shù)種,北京覺生寺的明代永樂銅鐘是我國最著名的古銅鐘。
永樂銅鐘重約46.5噸,通高6.75米,鐘唇厚22厘米,外徑3.3米,鑄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古代鑄造的鐘,除了雕鑄一些圖案,還有文字,或吉祥用語,或紀時記事。因此,古銅鐘不僅在文字發(fā)展史/上,更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同時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人的高超技術。
中國是鐘的故鄉(xiāng),流傳于世、難以盡數(shù)的古銅鐘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優(yōu)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側(cè)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并且由于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等高超技術水平,更是研究我國傳統(tǒng)科技的寶貴實物。
二、佛教法器
銅鐘作為佛教法器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里面所說的鐘就是銅鐘,銅鐘已經(jīng)成為了佛教寺廟的一個標志,只要聽見銅鐘的聲音反映就是寺廟。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銅鐘就逐步的成為了佛教寺院中必不可少的法器。
三、王權的象征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鼎是王權的象征,權利越大,鼎的足越多。其實在古代,銅鐘和鼎一樣,也是統(tǒng)治階級王權的象征,自唐朝以后,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鑄造各種不同的鐘,越來越大,以顯示自己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地位。在明代永樂年間鑄造過一個巨型的銅鐘,重量達到了數(shù)十噸。
在閬中市博物館,你不但可以匯總歷朝歷代的,還能在這里看到專為唐代女皇武則天鑄造的大銅鐘,它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但這口神秘的銅鐘一直讓人難解其中的許多奧秘。筆者通過查找資料和走訪管理部門專家,逐步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據(jù)閬中市局副局長劉富立介紹,武后銅鐘是一口直桶式銅鐘,又叫做傭鐘,它造于“大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青銅鑄造,重四百斤(唐制),即重160公斤。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鑄工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形如開放的蓮花,花中有虎紐。有陰文70字,內(nèi)有武則天執(zhí)政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銅鐘外形精美,鑄造工藝精湛,發(fā)聲宏亮悠長。據(jù)《保寧府志》、《閬中縣志》記載,銅鐘先置保寧府署內(nèi),清代乾隆時,移到府署后的鳳凰樓。新中國成立之初,銅鐘與省重點保護天寶鐵塔一起置東門鐵塔寺,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批省級保護單位,最后又移到張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