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保持拍面角度時,如何處理不同高度和不同旋轉的來球?
正手攻有兩種不同的調節(jié)擊球方法:一是你提出的固定拍形以摩擦調節(jié)為主的,拍形與臺面夾角75°左右,觸球中上部,隨著來球上旋強度的不同向前或向前下方擊出,常用來對付攻球、弧圈球和不轉球,對付下旋球,同樣觸球中上部向前上方用力摩擦;二是以拍形調節(jié)回擊球的,拍形角度隨著不同旋轉的來球,在擊球前加以調節(jié)。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重點說下打下旋球,拍形角度大約為90°~100°,觸球的中部或稍中下部向前上方用力擊擦,對近網(wǎng)的短下旋,角度同上,觸球中下部,出手時以快速“兜翻”的動作擊出。4、拉下旋球時,可以沖高點或拉下降期,而近臺拉上旋,盡量要拉上升期或高點期。以上兩種調節(jié)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前者穩(wěn)定而簡單,但威脅小,后者威脅大,但不易掌握和不太穩(wěn)定。所以要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臺內球多以第二種拍形調節(jié),出臺長球則以摩擦調節(jié)為主。。。此外對看不清旋轉的來球,可以加大摩擦球力度,制造自主弧線加以還擊,要知道旋轉可以克服旋轉,也能克制速度。。。
1.拉不轉的下旋和強下旋時的區(qū)別是什么,我看別人拉球很少向下引拍。拉出來的球又沖又轉,我每次向下引拍拉出來的球更像吊起來的,但不引拍又感覺要下網(wǎng)。2.拉球拉多了,接奔球時很容易出界,感覺不會攻球了。
1.拉不轉的下旋和強下旋時的區(qū)別是什么,我看別人拉球很少向下引拍。拉出來的球又沖又轉,我每次向下引拍拉出來的球更像吊起來的,但不引拍又感覺要下網(wǎng)。2.拉球拉多了,接奔球時很容易出界,感覺不會攻球了。
李志國教練解答: 1、拉球根據(jù)來球旋轉調節(jié)引拍位置以及板形包括用力方向等,如是強下旋,通常右肩沉得較低,在下降初期觸球,不轉或上旋球則引拍稍高,以向前發(fā)力為主。二、板面角度,(1)發(fā)側上旋球時,拍面直立,角度大約在90度左右,并向右傾斜10度左右,否則易易砍漏。2、出界多還是從引拍和用力方向上找原因,因來球速度快,動作不必過大,在上升期后段擊球為佳?!?
橫打用板頭擰還是板身?
橫打用板頭擰還是板身?
您好,相對來說,板頭的力臂效果相對更好??陀^地說,即使是如今智能化程度較高的發(fā)球機,它的出球與真人發(fā)出的多球也存在一定差異,畢竟發(fā)球機是個機器,出汗鍛煉、鞏固基本功沒問題,玩起小球真功夫,發(fā)球機還是有些勉為其難。能夠發(fā)揮相當于鞭梢的作用,是力的集中體現(xiàn)。我們常說將力串到板頭,就是這個意思。但擰拉擊球時,要完成一個好球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身體迎前參與、擊球部位、擊球時機、放松與緊張的協(xié)調關系,發(fā)力方向板型等因素。更重要的還是要用心體會當時的感覺,然后記住這種感覺。
在快速對攻中盯球應該盯對方動作、拍面方向還是盯落點?
盯球方面,首先要盯身體的站位,側身位兩腳相對平行打正手好拉,兩腳距離大的斜線好拉些。其二是揮拍方向和板型角度,板瞬間比較撇,往反手位概率高些,包球正手高些,盯球要兩方面綜合去判斷。防前沖,盯球非常重要,盯準球,防守成功了一半,再一方面,就是找點,找點要離球的位置遠些,因為前沖球弧線腳長,離近了容易頂板,不宜造弧線的長度,容易下網(wǎng),所以找點時,觸球前與球的距離稍遠些,板型稍前傾,不能太壓,多往前送些,把弧線長度控制住了,基本上就OK了。手腕“松而不晃、緊而不僵”如果在發(fā)球前,握板太松,晃里晃當?shù)?,那你對球板會失去控制,也不容易發(fā)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