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作為一種民族民間樂器,大約從公元世紀起,就在我國云南中部地區(qū)產生,嗣后隨著民族的遷移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沿著大江大河分布到我國南方的廣西、廣東、海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等地和東南亞各國。廣西是銅鼓重要的分布地區(qū)。
銅鼓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集冶金、鑄造、繪畫、雕刻、音樂、舞蹈于一身,凝聚了許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才智,是研究這些民族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書。
銅鼓上的連續(xù)回旋形構造.方形的叫雷紋,圓形的叫云紋,這是壯族先民在農業(yè)耕種中對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變,商周時代把它加以發(fā)展.裝飾在銅器上,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反映了壯族先民一向從事農業(yè)生產,其中雷紋影響大,為求雨多建雷廟,解放前南寧亭子立有雷廟,古時壯人還有定六月二十四日為雷公誕的。該銅鼓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
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jié)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湖南省瀏陽市、平江縣,北連九江市修水縣。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里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