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玻璃橋的底板使用的是航空航天級別的鋼化玻璃。大橋的玻璃橋面將三層厚達15毫米的透明鋼化玻璃通過夾膠壓合在一起,三層玻璃的總厚度接近一部字典。
它們可以協(xié)同受力,但發(fā)生破壞時則互不干擾。即使其中的兩塊同時破碎(這樣的概率非常低),一塊玻璃也足以承擔行人的重量,人們還是可以安全地通過,隨后安全地更換玻璃。玻璃周邊與鋼結構接觸區(qū)域還設置有彈性橡膠墊塊,使得玻璃板與鋼鐵的加勁肋可以協(xié)同受力。
玻璃橋還通過優(yōu)化玻璃下方和側面彈性橡膠墊塊參數(shù),保障玻璃結構在人群、溫度、風等荷載作用下具有足夠的間隙和變形協(xié)調能力,確保玻璃板只承受局部荷載,不會參與全橋結構的整體受力,被橋梁的鋼鐵結構擠碎。
此外,為避免極端大風情況下玻璃橋面因氣動升力脫離加勁梁,在每塊玻璃四邊中點位置還設置了固定件,約束玻璃結構的整體移動。說白了,玻璃地板看著嚇人,但它既不可能脫落,也不可能碎掉,安全性是大可不必擔心的。
當我們行走在吊橋之上是否會想到它是如何建造的呢吊橋源于很多年前就已經在技術上相當成熟了,但是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還是與現(xiàn)代相差甚遠,古代人們是如何在懸崖兩端建吊橋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據(jù)我個人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
找一根長度足夠、輕巧結實的繩,栓在劍上用弓、等發(fā)射到對面去。也可能是通過其他方式投擲過去,等細繩投擲到對面去的時候,可以用它來牽引索才。當然根據(jù)古代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索才的材料也是不同的,而懸崖的另一端人們可以把索才拉過去,固定好,重復這樣的動作幾次,就形成了一個簡單而結實的鏈接繩索的基本結構了。接下來就是在這些索才上鋪設、固定橋面木板等任務了,古代的吊橋就是這么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