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關(guān)于土地公的祭祀小知識
土地公生:農(nóng)歷二月二日(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
土地公得道升1天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五
《諸羅縣志》:“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xiàn)今之祭儀應(yīng)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歷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祃”。
掃墓:民間認為后土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后土,答謝其看守墳?zāi)怪羷凇?br />
土地神的起源
土地神,源于古人對土地的崇拜,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之一。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tǒng)中的祀典之神。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后世附會的社神有三個:
1.一說是共工的女兒, 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后,其女兒封為社神,盤古之后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xiàn)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只,又稱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
2.一是句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為社”。
3.一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谷,養(yǎng)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
古代對土地的崇拜和對’: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義。祭土地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
漢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為“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彼愿鞯厣搅陥@地,均有大社壇,這些社壇以后又演變?yōu)楦鞣N:土地廟,社神也由顯赫的大神演變?yōu)槊髑逍≌f中所描寫的猥瑣的土地老兒。
①人的形象大為豐富,數(shù)量增多,出現(xiàn)了武士、侍從、伎樂、舞人等各種不同社會地位的形象,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前進了一步,雕塑手法逐漸擺脫程式化,形象寫實、生動。
②雕塑材料的使用更加廣泛。青銅、金、銀、鉛、陶、玉、石、牙、骨、木等不同質(zhì)材各盡其長,而且出現(xiàn)綜合使用的趨向。各種材料的制造工藝也有新的發(fā)展,如青銅工藝分鑄、焊接等技藝的發(fā)展,失蠟法的應(yīng)用,錯金銀等鑲嵌技藝的風行,使作品的制作競求奇巧華美。因之,追求繁縟華美,成為這一時期主導(dǎo)的審美傾向,在青銅、玉和漆木的雕塑中尤為突出。此時期的雕塑尚未從工藝美術(shù)中脫出,所以仍然保留著很強的裝飾性。
③主要有偶人和作為器物裝飾的人形支架、器座及小型佩飾等。偶人又稱相人、像人,以青銅、陶、木等不同材料做成,其中主要是俑。春秋后期俑在各地普遍出現(xiàn)。陶俑主要有山東郎家莊1號東周殉人墓所出的6組,女俑多作舞姿,臉部削成斜面,以勾出眼、眉,胸部豐滿,衣裙曳地,施紅、黃、黑、褐色條紋。男俑披巾,手中持物。由于燒制火候極低,大多已殘毀。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早期墓葬出土陶俑中的舞俑群,造型簡略而姿態(tài)生動。彩繪木俑多出于戰(zhàn)國楚墓,有仆侍、庖廚、伎樂等不同的身份。湖南長沙 406號楚墓所出30個木俑,男女有別,一般是雕刻出身體形狀與五官后,先涂,再以墨、朱兩色繪出眉目胡髭及冠、帶、襟、袖、裾等,手足和佩劍是分別制成后裝配的。其他地方出土的楚木俑,有的雕出寬大的袍袖;有的頭部雕出五官后,加絲質(zhì)假發(fā)(或用真人頭發(fā)),身著絹衣,但對于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則不很注意。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還出土過銀俑,戴弁,著窄袖短袍,系帶,纏行□。有人認為是胡人形象,其造型水平較高。另外,還有連同活動環(huán)境表現(xiàn)的俑群。如浙江紹興坡塘戰(zhàn)國墓所出青銅伎樂銅屋,有男女6人持樂器在屋內(nèi)演奏,銅屋頂上矗立柱,柱頭鑄一大鳥,推測可能與古越人的圖騰信仰或習俗有關(guān)。
石雕佛像應(yīng)該如何擺放
家里想要供奉石雕佛像的話,能準備一間專門供奉石雕佛像的佛堂,是坐東朝西,坐北朝南也可以,如果家里實在準備不出一間空曠的位子的話,也可以把石雕佛像擺放在客廳的一個位置,放上桌子,擺放上貢品,貢品為水果,或者糕點也可以。
早晚對石雕佛像上香一次,可以在香爐里插三根香,或者一根香也可以。對于供奉石雕佛像要燒香供養(yǎng),瞻禮贊嘆。
贊嘆就是講演這部經(jīng),介紹這部經(jīng),讀誦這部經(jīng),這就是贊嘆。如果石雕佛像被擺放在客廳的話,記得在不供奉的時候,一定要拿紅布遮蓋上,并且,如來石雕佛像擺放的位置一定不要面對廁所。
如果擺放在佛堂的話,,石雕佛像的擺放位置是面向東方,然后,供奉者朝西方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