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青梅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已經(jīng)有3200多年,“青梅竹馬”一詞,可以驗證青梅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目前青梅已經(jīng)被中國政府列為3級瀕危保護植物。
有資料顯示,在歐洲青梅同樣受到人們的喜愛,大多數(shù)人認同歐洲的青梅是起源于法國的,我想這大概與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1494-1547)的妻子克勞德王后培育出了變種的青梅不無關(guān)系吧,許多歐洲人士也因此才知道這種水果的。
青梅可以怎么吃?
青梅生吃酸脆爽口,經(jīng)過加工后的產(chǎn)品更是別有風味。對中國人而言,青梅經(jīng)典的食用方式莫過于“話梅”了,“話梅”一詞的緣起,與古時候說書先生有關(guān),因說的時間長了,口干舌燥,那時候不如現(xiàn)代這般便利,飲用水說來便來,便含一顆鹽漬梅子在口中,酸咸的味道刺激味蕾,使唾液分泌津液滿口,便可繼續(xù)說下去。讓我想起這樣的時光,和一二友人吃完晚飯,小走上幾百米消消食,找一間看起來夠寂寞的居酒屋,點兩杯梅酒,水割或加冰,一小碟冷豆腐、幾樣京都漬物、煮鯖魚和蘿卜,只有梅酒才能讓人輕易地迷失在朧月夜里,它半拉半扯地,將我?guī)胱晕乙庾R半模糊的境地。這種青梅小食品逐漸成了人們聊天、擺龍門陣時常吃的零食,所以話梅的“話”字,可謂名至實歸。在《金*梅詞話》第六十七回《西門慶書房賞雪 李瓶兒夢訴幽情》有這么一段文字也很有“味道”——西門慶道:“狗材過來,我說與你罷,你做夢也夢不著:是昨日小價杭州船上稍來,名喚做衣梅。都是各樣藥料,用蜜煉制過,滾在梅上,外用薄荷、橘葉包裹,才有這般美味。每日清辰呷一枚在口內(nèi),生津補肺,去惡味,煞痰火,醒酒剋食,比梅蘇丸甚妙。”
在繁花謝盡的春末,青梅已經(jīng)綴滿了枝頭。一提到青梅,總會忍不住兩頰發(fā)酸。不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們?yōu)橹谏嗌虻氖遣皇乔嗝纺兀?
青梅在我國已經(jīng)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南朝詩人鮑照就曾在《代挽歌》里寫過“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的句子。曹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早在商周時期,青梅就已成為人們?nèi)粘I钪兄匾恼{(diào)味品了,人們用它的清酸來祛除異味。因為酸,青梅并不適宜鮮食,人們往往把它做成青梅酒、梅子露、梅子醬、脆梅等。《尚書·商書·說命下》中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說法。這是商王武丁對賢臣傅說所說的話,意為“如果我做湯羹,你就是少不了的鹽和梅”,以表達對傅說的信任和器重。
除了調(diào)味,青梅還有醫(yī)學價值。東漢時期,《齊民要術(shù)》、《本草綱目》等醫(yī)書,都有相關(guān)記載。中國南方的廣東、江浙等地則習慣用米酒或黃酒來浸泡新鮮的青梅制成青梅酒飲用。
蘇軾有首詩叫《贈嶺上梅》: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初夏5月,正是梅子成熟的好時節(jié)。在東京地區(qū)的人看來,做梅漬,還是的用入梅前的青梅為佳。
但這一次,關(guān)東人怎么覺得倒是不重要了,在關(guān)西的和歌山縣,產(chǎn)有日本好的紀州“南高梅”,這三個字在梅子相關(guān)制品的外包裝上出鏡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