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利用函證對往來款項進行核實:對于有些單位為了隱瞞銷售行為,假借“預款”、“其他應付款”等科目隱瞞收入的做法。審計依據、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審計人員、審計時間審計出的主要問題及問題形成的原因審計出的主要問題要根據重要性(金額大小、性質、影響程度等)原則,對問題進行排序。審計人員首先應到銷售部門取得銷售原始證據(出庫單或銷貨單),確定這些原始單據上的銷貨單位與財務賬所計單位相符后,發(fā)詢證函與其進行核對金額及付款日期,如對方貨物已收到且款已付清,則被審計單位必定存在收入不入賬問題。
審計工作的準備階段
審計報告公司會與受委托的企業(yè)簽訂委托審計協議并確定審計的項目內容。一般認為,內部審計組織適合從事事前審計,因為內部審計強調建設性和預防性,能夠通過審計活動充當單位領導進行決策和控制的參謀、助手和顧問。有審計報告公司調配人員組成該項目審計小組,深入到委托企業(yè)了解內部的組織結構并按照審計所需要的數據收取企業(yè)的財務報表以及與企業(yè)有關的不動產證明等,并根據企業(yè)希望出具報告的時長和周期起草工作重點制定工作計劃,同時向企業(yè)內部相關部門和人員下發(fā)審計通知書。
不能事實不清,武斷下結論。
事實是審計調查報告的基礎,是作出審計結論的根據,是客觀公正原則的具體體現。事實是審計調查報告的基礎,是作出審計結論的根據,是客觀公正原則的具體體現。事實部分是審計調查報告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離開了事實的審計結果和結論將成為“無本之木”。敘述事實時要從審計事項的時間、地點、起因、過程、結果等方面入手,揭示審計事項的本質,使分析與事實一致,結果與事實一致。偏面、、歪曲的情況是審計調查報告之大不能。
不能缺乏文采,專業(yè)味太濃。
審計調查報告是審計的成果,是服務于經濟發(fā)展,為決策當參謀,讓群眾知實情的載體,主要服務于外部。會計核算講究配比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審計人員可充分利用分析性復核方法對收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審查。所以要淡化專業(yè)味,少用專業(yè)語言,多用大眾詞匯,做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要善于把復雜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清楚,文字要精煉,用詞要準確,避免口語化。
不能千篇一律,文章格式化。
不同事項的審計調查報告應有自己的特色,形式上多樣、靈活、新穎是審計調查報告生命力的重要條件。形式呆板,千篇一律的八股式文章,可讀性必然弱化,很難進入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