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天津市民族樂器廠二分廠是以藏族樂器和各種少數民族樂器為主的民族樂器生產制造企業(yè)。兼營制作國內各種民族樂器。該企業(yè)產品主要銷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同時出口美國、日本、南非、智利等國。廣泛受到贊譽和好評。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珍藏有馬頭琴多件。其中有一支來自東蒙民間的馬頭琴,系用當地所產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長29厘米、上寬23厘米、下寬26厘米、厚9厘米,正、背兩面蒙以馬皮,背面皮面中央開有一個金錢眼狀出音孔,孔徑7.8厘米。琴頭琴桿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長108厘米。有人說,馬頭琴是“草原的鋼琴”,當馬頭琴拉響那一刻,草原、藍天、駿馬與之交相輝映,草原之音、民族之情,從草原和歷史的深處傳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手指頂弦奏出不同的樂音后,不要抬得過高,否則會影響演奏速度和人為地造成手指的緊張和僵硬。另外,因為馬頭琴的音位間隔比較寬,(特別是一、二把位的音位),所以手部要放松,手指自然張開,不要擠在一起,否則容易造成手指不按在音位上,演奏出來的音也就不準了。 手指頂弦力量過大,音質會發(fā)問,還會造成樂音偏高,而且影響手指的靈活性。頂弦力量過小,則音質不結實、蒼白,產生飄音和雜音。馬頭琴是屬于指板類型的拉弦樂器,不設千斤,從山口到琴馬的一段琴弦為有效弦長。所以要在練習中,仔細尋找項弦所需要的適當的力度。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已存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馬頭琴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又與蒙古族內部和外部的聚散離合以及歷史變遷密切相關??梢哉f,馬頭琴伴隨著蒙古族從草原和歷史的遠處一路走來,其中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作為蒙古族民間的一種兩弦樂器,馬頭琴是草原上代表性的弓弦樂器。
練琴時,有些壞習慣是必須要注意克服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強調要養(yǎng)成正確的習慣,因為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養(yǎng)成好習慣,琴技穩(wěn)步提升,同理,養(yǎng)成了壞習慣,那也必定走上彎路,越練越差。
在這里列出一些練習馬頭琴容易犯的錯誤,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手型不正確
馬頭琴的左手其實沒有固定手型,但還是有一些便于練習的手勢的,比如拇指把著琴的力道不能太死,再比如保留指的預留。
而右手握弓的手型比較統一,無名指小指壓弓,食指中指托琴桿。右手比較關鍵的地方是壓弓的力道和手腕的配合。但這一切都是基于一個正確的手型的。
2、過度追求速度
老師一直會強調拿到譜子要先慢練。很多人拿到個新譜子就想馬上把它拉好,要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所以既不要貪快,也不要同一時間段練習很多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