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糖膏在煮制的末期,尤其是末段糖膏,晶體含量已達到一定程度,母液濃度又高,純度又低,因此糖膏非常粘稠,結(jié)晶速度特別緩慢,普通的煮糖罐已不能順利地完成結(jié)晶任務(wù),需要將此糖膏移入助晶機內(nèi)進行助晶,使晶粒盡可能地吸收母液中的糖分而長大,完成結(jié)晶任務(wù)。
助晶原理:靠溫度的降低維持或提高母液的過飽和度,并有足夠的時間讓晶體與母液接觸。
5.分蜜
分蜜就是借助于離心機快速旋轉(zhuǎn)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將糖蜜甩出去,而蔗糖晶體則因篩網(wǎng)的阻擋而留在篩籃里。
②澄清
榨出的蔗汁加入石灰以及通入SO2進行澄清,同時加入磷酸和絮凝劑,生成CaSO3沉淀,經(jīng)沉降池分離后,得到清汁,清汁進入下一工序處理,所得沉淀經(jīng)過濾后,得到濾泥;
③蒸發(fā)
清汁采用加熱的方式,將其中水分蒸發(fā)進行濃縮,采用五效蒸發(fā),在真空減壓條件下得到糖漿,糖漿經(jīng)過上浮處理或進行硫熏脫色后,進入下一工序處理;
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種植加工甘蔗的記載。而《天工開物》中更詳細記錄了古代的甘蔗榨汁技術(shù),“凡造糖車,制用橫板二片,長五尺,厚五寸,闊二尺,兩頭鑿眼安柱,上榫出少許,下榫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內(nèi),使安穩(wěn)不搖。上板中鑿二眼,并列巨軸兩根(木用至堅重者),軸木大七尺圍方妙。兩軸一長三尺,一長四尺五寸,其長者出榫安犁擔。
1786年,馬格拉夫的學生F.K.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實現(xiàn)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并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1799年阿哈爾德發(fā)表,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nèi)恩建立了世界上 座甜菜糖廠。同年,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1811年,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此后,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制糖業(yè)很快興起。1810年,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1824年,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此后15~20年間,已發(fā)展到67座,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chǎn)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