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漢服中的漢文化
當人們都稱贊韓服與和服的美時,許多人都不知道韓服與和服是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飾中演變而來的。漢服才是世界上歷史較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漢服歷經(jīng)了幾千年華夏文明的洗禮,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象征,更是幾千年漢文化的傳承。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而直接體現(xiàn)禮儀的就是衣冠。那衣冠與禮儀有什么關系呢?
雖然從周秦漢魏到隋唐宋明,漢服的形制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較基本的結構都是萬變不離其宗。
漢服主要的特點就是是交領右衽、寬衣大袖、以繩帶代替扣子,穿上漢服讓人神態(tài)舉止有一種含蓄低調、端莊穩(wěn)重、寬博大氣的氣質與美感。
漢服寬大的衣袖為圓弧狀,視為規(guī);交領為矩形,視為矩,代表“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腰間的衣帶代表做人要公正平衡。漢服的上衣用布四幅,代表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十二個月。
隋唐時期開始流行的云肩,打開看,外圓內方,代表“天圓地方”。
古人著漢服時,有許多配飾,玉,是文人墨客比較偏愛的一種,裙子上佩戴的玉叫做“玉環(huán)綬”,用布帶墜于腰間,既美觀,還能壓住裙子。當有風吹來時,不會因為裙子隨風舞動而失了雅觀?!抖Y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認為玉具有仁、智、義、樂、忠、信等美德,以象徵君子之德。
所以我們穿上漢服,做人做事要重規(guī)矩,不偏不倚,公正平衡,還要順應四時、十二個月的順序,天人合一,體現(xiàn)出天地萬物和諧發(fā)展在我們傳統(tǒng)服飾中的價值。
漢服傳揚傳統(tǒng)文化
這些年,社會發(fā)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高,在這種大背景下,漸漸的出現(xiàn)了漢服復興的聲音,漸漸的街頭小巷開始出現(xiàn)穿著穿著各式漢服的公子姑娘,大家的眼光也從新奇漸漸變成了接受和欣賞。
所謂漢服,不是大家誤解的漢朝服飾,也不是簡單的古裝。漢服是指漢族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不是簡單的好看,它還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象征和傳承,漢服背后細節(jié)里的傳統(tǒng)文化,是值得推敲和發(fā)揚的。
會有人說,漢服不就是個衣服么,的確,漢服代表不了全部傳統(tǒng)文化,但一定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漢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載體,就像看到和服就能想到日本,漢服同樣擁有這樣的能力,看到漢服就能想到中國。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是依托在多種載體上來進行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感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往往是在生活的過程里不知不覺的影響到大家??赡苓@么說大家很難理解,漢服不就是個衣服么,能有什么影響。
漢服中其中的搭配
漢服又流行于今天,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中,我們對漢服的了解也不是全方面的,這里先給大家了解漢服中的襕衫和貼里。
襕衫是漢服中眾多款式的一種,于當時是為士人所使用,襕衫既是漢服的款式的一種,同時也是和漢服一樣開始唐朝,興盛在宋明期間,更多是男士長衫,為學子所用,它沒有袖頭,上是圓領或者是交叉領,下擺處有一橫襕。是以白色細膩的布,腰間加上束帶,古時候多用于進士,國子生,秀才等裝束。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襕衫在我們現(xiàn)在都會用于男士成人禮等一些場合。
貼里作為漢服的一部分,它出現(xiàn)在明朝時期,是在腋下有系帶的袍子,一般是在圓領,褡護下面。又叫做帖里或者是貼裹,就像是深衣,上面是衣下半部分是裳。
除此之外,在明代時期中士庶人群中,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明代大士一般是將貼里穿在大袍里面,也可以在褡護下面。根據(jù)貼里的制作,可分為大褶,順褶,旋褶,貼里上的褶子可以使袍子神寬廣的下擺,微微向外張開,顯得我們更端莊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