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水庫釣魚
暗河半島,大魚不少
水庫中有許多伸向縱深處、大小不等的半島。半島前沿是魚兒的巡游通道;半島兩側極易形成環(huán)流,滯留食物較多,吸引魚群在此停留。選擇這些地方做釣點,自然易獲豐收。雨大沖刷,不宜垂釣降水量是指一定時段內的降水深度,一般以24小時降水量為標準,小于10毫米的是小雨。我國許多水庫都是依山傍水、筑壩截流而成,因此庫底均有一條或幾條舊河道(即暗河),首尾貫通,成為大魚們上下洄游的交通干線。若能將竿打在舊河道的斜坡或邊緣處,釣獲量一定可觀。舊河道中又常有一些轉彎和深坑,是大魚們的藏身之所。垂釣者可根據沿岸的地形、坡度仔細察看,便能大致判斷出舊河道的走向及位置(舊河道一般是隨山就谷曲折前進),采用海竿遠投,釣取大魚并不難。
漲釣河口枯釣潭
所有水庫的水位都會有漲有落,汛期更是變化萬千。魚對這種變化極為敏感,水漲時,它們異常活躍,紛紛溯流而上,或涌向河口,或游向岸邊。忽下陣雨,悶熱缺氧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指的是時而多云時而放晴的天氣里,忽然會有一小段時間降雨,這種陣雨或大或小,使空氣十分濕潤,氣壓也很低,水體溶氧自然不足。如漲速不是很快,可選擇支流進水口或岸邊為釣點;若來水過大,或已成渾水,魚則驚慌失措,不肯咬鉤,再好的釣位釣點也是枉然。
落水的情況亦不容樂觀。如果水位下跌緩慢,在中、下游較深的水域下竿,一些較大的魚仍有機會出現;若水位跌落很快,大一些的魚出于本能,便紛紛向深水區(qū)逃竄——生怕被“擱淺”。夏季這樣的雨天還是很利于下竿的,像微風的細雨天氣,時斷時續(xù)的小雨天氣,小雨下著下著就轉為了陰天,或者陰天變成了小雨天,還有比較短時的陣雨之后,這些情況都是可以外出野釣的。這時它們“逃命”要緊,對一切食料視“餌”不見,想釣上中等以上的魚難之又難。
但若是小型水庫,放水后留下一些深潭,在這里下鉤,一般不會空手而歸。還必須指出,水庫垂釣,選擇一個好釣位固然十分重要,但若不去投餌招魚,要想取得好的釣績依然很難。綜上講述的正是:在戶外野釣時,遇到走水時的一些解決招數,當然釣無定律,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見,歡迎評論下方留言,與眾多釣友一起討論交流。因為水庫的突出特點是水闊魚稀,遠不像釣池魚那么好辦。因此,預先打窩子是水庫垂釣的重要手段,而且投餌量要大,時間要長些,這樣聚魚效果才能明顯。
降雨前夕,溶氧很低
夏季降雨即將發(fā)生時,人一般感覺十分悶熱、煩躁,其實水下的魚兒也一樣難受,為什么?因為烏云密布時,空氣濕度大,氣壓是很低的,氣壓一低就會導致水體溶氧極不充分,水下的魚兒不能進行正常的腮呼吸,只有紛紛浮頭吸取空氣。
俗語說難釣浮頭魚,是有實際意義的。只要想一想,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下,魚兒連命都難保了,哪還顧得上吃食?
如何判斷水里是否有魚
看魚起跳
魚類起跳時,不同魚種的姿態(tài)聲音各異,根據魚起跳的姿態(tài)和聲音可識別該水域有什么魚種。
白鰱起跳是用尾擊水,發(fā)出“啪啪”聲,聲清脆,浪花小,消失快;鯉魚騰越全身離水,入水時,擺尾擊水,發(fā)出“噼啪”聲;鳙魚起跳,半身出水,頭部入水,發(fā)出“咕嘟”聲,聲大而悶,浪花大,消失快。
常觀魚躍,多聽其聲,日久天長,不僅能判斷魚情,而且可識魚種,定點觀察群魚起跳還可斷定它是流動性,還是定居性的魚群。若魚呈一路縱隊,越跳越遠,速度快、動作驚,表明是流動性魚群,不宜垂釣;水底有廢墟亂石的地方,小魚小蝦眾多,微生物聚集,給魚兒提供了美味佳肴,魚兒自然會在此聚集,故也是很好的下鉤之地。若魚群跳躍的方向不一,動作較慢,或原地有賴有趣,則屬定居性魚群,適于垂釣。全年魚躍盛期為夏季的晨昏,入秋后見少,霜降后只在低氣壓(發(fā)悶地)天氣偶爾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