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美人靠
民間傳說,美人靠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吳王夫差與西施趴在柵欄上觀賞池中的游魚,差點兒一頭栽進水里,夫差(另有說法是西施)冥思苦想,有了好主意,命工匠在池塘邊建造了這種帶靠欄的長凳,西施常常坐在那里,白衣勝雪,長發(fā)飄飄……由此得名美人靠,也叫吳王靠。聽起來很美好,大家都愿意相信這是真的,不愿意去深究,也經(jīng)不起推敲——在史籍中,無論正史,都找不到關于此事的半點相關記載,基本上可以肯定,這個浪漫的名字是后人臆想出來的,歷史應該不超過100年。不過,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中,不論大小,臨水的亭榭幾乎必定設有美人靠,以便人們坐在那兒觀景或休息,對照美人靠的傳說,也算無巧不成書。
除了吳王靠之外,美人靠還有廊椅、飛來椅等別稱,因其探出的靠欄外形酷似鵝略帶彎曲的脖子,又稱鵝頸椅。當然這種樣式并不是模仿鵝脖子,而是根據(jù)人體脊椎的特點設計的,也就是所謂的“人體工程學”,人端坐于這樣的椅子上,后背和靠欄完全貼合,感覺會很舒服。
“ 美人靠”也叫“飛來椅”、“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其優(yōu)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著十分舒適。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美人靠的樣式種類繁多,不同地方的美人靠流露著不同的韻味。在徽州深宅大院內(nèi),美人靠靠的是女主思君的凄美;在揚州民居,何園“宜雨軒”廊廡邊沿上,美人靠靠的是丫鬟們休憩時短暫的靜謐;在今天的瘦西湖長堤春柳歇腳亭四周的美人靠上,南來北往的觀光客小憩、賞景,湖光水色,煙波畫船,撲面而來,令人目不遐接,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