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是生命的終點,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善待,就是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殯葬改革不應該僅僅是片面地提高火化率,也不僅僅是節(jié)約土地和節(jié)儉薄葬,更應該顧及逝者的尊嚴和生者的感情。如果說在戎馬倥傯的年代無法做到,在物質極其貧乏的困難時期很難做到,那么在物質生活相當豐富的今天,我們是沒有理由做不到的吧!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參考同屬東亞受儒教文化影響的日本的做法:將殯儀會館和火葬場分開,后者基本上是政府建造的公共設施,主要功能是處理,帶有較強的公益性色彩;前者則由民間公司運營,主要業(yè)務是守靈和告別式,彰顯逝者的尊嚴并撫慰生者的悲傷情感,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提高殯儀服務的質量。
為什么要殯?
原來,殯開始的含義是表示親屬“不忍”死者很快地離去,以及從容準備喪事,便于召集親朋故舊前來。喪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裝飾(如祭幛、喪服),現(xiàn)在多大量使用鮮花布置,民間對先人靈柩或牌位磕頭,或親朋街鄰繞靈三周以示告別等。追悼會(舊稱辭靈儀式)類似于在給死者“出遠門”送行,辦一個“歡送會”。出殯時摔破一個碗,是示意“打發(fā)”死者出門,以免其再來糾纏生者,或說是送一個碗給死者到去吃飯。傳統(tǒng)的土葬時用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稱“壽器”,并將的內部和外部兩頭漆成紅色。與此同時,還有壽衣、壽褲、壽鞋、壽襪、覆面巾等。墓地稱“陰宅”,墓穴則稱“千年屋”。
喪葬禁忌細則:
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后事處理,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禁忌。如果不顧這些禁忌就昭示著不吉利,同時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禁忌(1)、忌雙日出殯。雙日則有不祥的預兆,認為雙日出殯有死兩人的含義,因而出殯時必擇單日,忌于雙日舉行。
禁忌(2)、忌正午出殯。在黎族地區(qū)有這一禁忌習俗。黎人家中如有人去世,多是上午亡而下午葬,或下午亡次日葬,在家停尸時間甚短,但忌于正午時分出殯。認為違忌時會招致兇災。
禁忌(3)、忌淚灑尸身。流傳于部分地區(qū)的一種說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為死者穿衣服時應忌悲泣,以免淚灑尸身。認為會有狀況發(fā)生,驚起。
禁忌(4)忌棺木從門出。有滿族地禁忌習俗之說。認為門是供人出入之所,忌逝者橫行,否則以為不吉,因有從窗戶出棺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