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分布變化
中國野象分布區(qū)域變遷的總趨勢是分布北界逐漸南移。目前所知,距今3000年以前,亞洲象曾分布于黃河以北的河北陽原一帶。之后,隨著氣候變冷,亞洲象逐漸向南退縮。隋唐時期,亞洲象在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長江流域還很常見。由于人口增多,12~13世紀(jì),亞洲象在閩南一帶絕跡,17世紀(jì)亞洲象在嶺南、廣西絕跡。18世紀(jì)以來,在中國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找不到亞洲象的蹤跡。目前,亞洲象在中國的分布僅限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的少數(shù)幾個地方。鼻子的頂端有一個像手指一樣的突起,這個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豐富的神經(jīng)細(xì)胞,感覺異常靈敏,使得象鼻十分靈活,能隨意轉(zhuǎn)動和彎曲,具有人手一樣的功能。亞洲象總的分布趨勢是從北向南的退縮,但在歷有從南向北遷移的反復(fù)現(xiàn)象。
后期
長江下游已無野象,長江上游的野象分布如上文所述,已退縮至南黔北一帶。長江中游北部,據(jù)《宋史·五行志》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有象至黃陂縣(今縣北),匿林中,食民苗稼;這兩種象上頜的一對門齒已顯出的形式,鼻骨開始前伸,以支持一對原始的。又至安(州名,今湖北安陸縣)、復(fù)(州名,今天門縣)、襄(州名,今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縣)州,踐民田,遣使捕之。明年(乾德元年)十二月(公元964年1月18日~2月15 13),于南陽縣(今市)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