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國家一級文物鄭和銅鐘于1981年在南平發(fā)現(xiàn),震撼了文物界,鄭和銅鐘為何會在南平出現(xiàn)?
明宣德六年(1431)元月,鄭和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下西洋。船隊由南京下關(guān)出發(fā),駛抵福建長樂城,等候冬季的東北季風(fēng)。時鄭和年過六旬,回憶歷次下西洋的驚濤駭浪以及與海盜作斗爭的情景,雖然都安然凱旋,但如今已屆高齡,不免心有余悸。因此欲鑄一銅鐘,祈求保佑“開洋成功”。在何處鑄鐘呢?從原材料、燃料、技術(shù)、交通等幾方面考慮,“銅南平”當屬先選之地。
鐘樓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重的銅鐘。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lián)大門,中門內(nèi)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jīng)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寒山寺鐘屢遭兵燹戰(zhàn)禍,多次毀破重鑄。如今,因旅游和宗教交流活動的需要,寒山寺的規(guī)模大大拓展,粗看一下,恐怕不小于原寺面積的三倍。原有的寺鐘大不適應(yīng)目前的需要。于是作為江蘇經(jīng)濟強市的蘇州,決心重鑄寒山寺鐘。在蘇州市政府相關(guān)部門主持與社會各界贊助下,2008年新種鑄成。大鐘為仿唐式銅鐘,通高8.5米,鐘底裙邊直徑5.188米,總重量108噸。鐘面銘文為《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計7萬余字。大鐘高高懸掛于寒山寺對面新建鐘樓碑院中三層鐘樓的桁梁上。鐘口離地不足半米。這口新鐘無論通高、直徑還是總重量,都遠遠超過北京永樂大鐘和南京大鐘亭銅鐘,當之無愧堪稱中華佛鐘。古鐘造型宏大莊嚴,靜穆而不失秀美,可以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走進鐘樓,仰望巍巍大鐘,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幾位大發(fā)少年狂態(tài)的老兄,忍不住揎拳捋袖,撞起了大鐘,鐘聲渾厚悠遠,給人以震撼之感。與一般小體量的銅鐘發(fā)聲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