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美人靠
苗族人對美人靠的青睞更甚于侗族人,在千里苗疆,美人靠幾乎是苗族人家的標配。苗族傳統(tǒng)的吊腳樓通常是三層結構,底層養(yǎng)豬養(yǎng)牛,二層住人,三層堆放雜物,而美人靠一般設在二樓堂屋或堂屋的外廊,采光好、日照足的那一面。
苗族也有建造廊橋的習慣,侗族人管廊橋叫花橋,而苗族是叫風雨橋。這是貴州黔東南西江千戶苗寨的風雨橋和橋上的美人靠。
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靠椅應算是世上首例根據(jù)人體結構工程學設計的產(chǎn)品,人體微凹的腰臀部,正好抵住鵝項稍凸的下部,人體微駝的后背齊巧靠了彎彎的鵝項上,感覺非常舒適。我在園林里走累了,就喜歡靠上去伸個懶腰。
圖片
這設計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吳地的木匠先祖確實很聰明,二是王室里的人蠻會享受。
這就使越國有了機會,知道你吳王貪圖享受、貪圖美色,于是使上了“美人計”,將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古時吳王靠,每人可靠。如今的園林,早就為廣大民眾服務了,那“吳王靠”或“美人靠”,在江南一帶的臨河建筑中已廣為運用,大家都可坐可靠了。
甚至在蘇州古城的公交車亭里,都設置了這種“靠”,“美人靠”已經(jīng)成了“每人靠”了。
只是每個悠閑地靠在上面的男客們,都十分樂意“吳王靠”的稱謂,而女客們卻都非常喜歡“美人靠”這名字,都恨不能自詡“吳王”、“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