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冷卻系統(tǒng):早期的小高爐爐壁無冷卻設備,19世紀60年代高爐磚襯開始用水冷卻。冷卻設備主要有冷卻水箱和冷卻壁兩種。因高爐各部分熱負荷而異。爐底四周和爐缸使用碳磚時采用光面冷卻壁。爐底之下可用空氣、水或油冷卻。爐腹使用碳磚時可從外部向爐殼噴水冷卻,使用其他磚襯時,用冷卻水箱或鑲磚冷卻壁。爐腰和爐身下部多采用傳統(tǒng)的銅冷卻水箱,左右間距250~300毫米,上下間距1~1.5米。爐身上部可采用各種形式的冷卻設備,一般用鑄鐵或鋼板焊接的冷卻水箱。近幾年來爐腰和爐身有的用鑲磚冷卻壁汽化冷卻。但爐身下部由于熱負荷較高,多改用強制循環(huán)純水冷卻;爐喉一般不冷卻。冷卻介質過去使用工業(yè)水,改用軟水和純水。直流或露天循環(huán)供水系統(tǒng)也已被強制循環(huán)供水系統(tǒng)所代替,后者優(yōu)點是熱交換好、無沉淀、消耗水量少等。
3)前期準備,確定炸瘤方案
對上部爐瘤進行時,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準備好炸瘤工具,如鋼管、炮泥、廢舊布袋等,然后從下至上進行炸瘤,注意每次炸瘤炮藥用量,防止損壞爐頂設備等。炸瘤應選準突破口而后予以實施,并注意人身安全等,應將瘤根清除。
4)爐況恢復,及時出凈渣鐵
炸瘤之前應加足空焦,炸瘤后也應補充相應的熱量,根據爐瘤大小確定炸瘤后的操作,及時出凈化瘤后的物質量,防止后續(xù)事故的再發(fā)生;待爐瘤化解完畢后,逐一穩(wěn)定每一項操作參數,而后將爐況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