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對釣魚人來說,釣的越鈍,拋竿頻率越低關(guān)于拋竿頻率,這個爭議其實是比較大的,我們在野釣抽白條、拉小鯽魚的時候,就拋竿頻率而言,其實是不比競技釣差的;但是我們在守釣中大體型魚,甚至是釣大鯽魚、大白條的時候,并不是頻率打的快,就一定能打中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拋竿頻率越慢,拋竿的間隔時間越長,窩子里的動靜越小,相應(yīng)的,我們的釣餌,甚至是窩料,霧化就一定要越慢越好,換而言之,能10分鐘霧化完的餌料,就實戰(zhàn)效果,肯定比5分鐘就霧化完的餌料誘聚效果要好;
當(dāng)然,這個做法也并不,因為餌料漚在水里,也不是說時間越長越好,比如商品餌在水中時間久了,容易發(fā)糗,玉米、麥粒、蚯蚓等釣餌,漚在水里時間長了,味型濃度近乎于無,適口性自然也談不上好;
看黑漂,如果是一點都沒有征兆,突然很快地拉黑,那基本也沒什么戲,特別是釣大魚時,是遇到那種浮漂緩緩地被拉入水中,或者是點兩下再拉黑,這樣中魚率就非常高。
頂漂也能中魚,不過頂個半目一目我是不太會抓的,我主抓連續(xù)地上頂,或者有時候小頓口沒及時打,這時浮漂緩緩上升也能中魚。依我看,釣大魚的話浮漂被緩緩拉入水中直至黑漂的情況多見一點,但釣鯽魚上頂?shù)钠啾容^多,因為鯽魚經(jīng)常俯身吃餌,把餌吃嘴里后就抬頭,此時就會上頂。咱們要是懸墜釣,可能頓口見得會多一些,但跑鉛頂漂是不少的,中魚率還不低。
現(xiàn)在的浮漂,已經(jīng)劃分的非常精細(xì),不僅分魚種,還要分不同水域,如淺水、池塘、湖庫、深水、磯釣等等,其實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淺水用的浮漂,漂目一般也就4~6目,漂尾長度不超過6~8厘米;
而黑坑用競技漂,浮漂長度在35~46厘米左右,漂目長度幾乎能達(dá)20厘米,而湖庫用的庫釣浮漂,長度有長有短,但是普遍漂尾長度占浮漂長度三分之一,當(dāng)然,這些比例并不,肯定是有不同形制,不同規(guī)格的;
這個中,還是有些許講究的,比如釣淺水,漂腳短一些,利于浮漂快速翻身,這樣不管是打頻率還是打行程,淺水釣小魚,都比較好操控;而塘釣的魚口,其實并不可能像拉白條、鯽魚一樣那么密集,所以更強(qiáng)調(diào)的是訊號的清晰,所以12~16目的漂尾,調(diào)整起來空間非常大;
湖庫守釣,一旦有口,必然力度非常大,所以除非打長行程,否則都不需要太長的浮漂,過長的浮漂,反而會給吞鉤魚,造成較大的阻力,但是湖庫無風(fēng)三尺浪,漂肚加漂腳的長度如果過短,釣組必然會在水中不穩(wěn)定,宜打斜,所以漂尾占浮漂長度三分之一,相對來說,釣組就更穩(wěn)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