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過了午休時候,造紙的白族匠人們陸續(xù)回到工坊來,繼續(xù)制作棉紙。
匠人們把細竹條編的模子往紙漿里一兜,舀出些許紙漿,隨著水分從竹簾的縫隙中濾出,紙張漸漸顯露雛形,造紙匠再拎著竹簾輕輕一抖,新制的坯紙就與竹簾脫離,正好摞到先前制好的紙堆上。
紙張的厚度就靠這一舀的分量決定的,匠人們長期從事這項工作,對分量的掌握早已熟稔于心,做好的上千張紙都厚薄均勻,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制作要求,做出各種厚度的紙張。
對于茶本身而言,也是有吸附性的,一不留神就會串味,一餅好茶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簡直可惜。因此,而棉紙有著很好的吸異味功能,能夠一定限度地將異味隔絕在外,包裝茶餅內部的清潔。
普洱茶有一個特點,就是越陳越香,不太像其他茶,可能面臨變質的風險。普洱茶還有很強的收藏價值,存上個十幾、二十年的情況也有很多。因此,普洱茶茶餅還能夠好好地出現(xiàn)在眼前,就依賴棉紙的包裝了,在保存得當?shù)那闆r下,即使收藏五十年也沒有問題。
白棉紙的原料為構皮,構樹是??茊棠荆砥ず芑?。紙工們告訴我們,制造白棉紙的構皮原料來自鶴慶中江鎮(zhèn)及朵美一帶,有栽培及兩種。都是用馬馱來的,約一元零一毛一市斤,向白族和彝族購買。
中國廣西bai大化瑤族自治縣貢川村紗紙 (又叫構皮du紙、zhi白棉紙、皮紙)云龍紙、綿紙,dao是繼承和發(fā)揚上千年歷史的紗紙生產工藝、它又保持了祖國古代生產紗紙的傳統(tǒng)。
古人所謂“綿紙”,綿字從絲,實指絲帛的質感,而非棉花。“綿紙”不過是形容紙張如絲綢般綿軟柔韌,潔白亮澤。在紙張發(fā)明之前,古人便有用絹帛寫字,縱使在紙張發(fā)明后,一直到唐代才開始用紙張取代絹帛繪畫。這一點也說明彼時在材料特性上,絹帛是優(yōu)于紙張的,所以才用絹帛的“綿”字來形容紙張的精美。與之相呼應的是,桑構皮紙因纖維表面有一層透明的膠質膜,紙張常呈現(xiàn)出絲質光澤,這也是為什么古人曾將桑構皮紙稱之為“蠶繭紙”的原因。由于皮紙有類似于絹帛的質感和光澤,將皮紙美稱為“綿紙”也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