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傳統(tǒng)的扎木聶,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開有一個彎月形出音孔{扎木聶卡,意為扎木聶的嘴}。琴桿細長而中空,正面向下將桿身挖空槽,桿壁厚度以1.5厘米為宜,其上再粘以紅木指板,表面不設品位。置木制橋空馬,張六條羊腸弦或絲弦。
從古到今,扎木聶一直保持古撲的造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西藏等地的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在傳統(tǒng)扎木聶的基礎上,為了擴大音域,曾對扎木聶的設弦數量和定弦方法進行了多次改革試驗。其間出現過四弦四音,五弦四音,五弦五音和六弦六音等多種嘗試。
民族樂隊演奏員演繹二胡所有曲目
可就是這樣一個很難掌握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經過民族樂隊演奏員們數年的嘗試和改良,如今,民族樂隊演奏員們能用它地演奏出全部的藏族弦子,還可以用他演繹二胡所有的曲目。區(qū)歌舞團民族樂隊副隊長、國家二級演奏家卓瑪便是其中的一員,對于她來說,演奏好畢旺不僅是她分內的工作,還是一種責任?!拔矣X得作為一名藏族演奏家,我有責任將這種傳統(tǒng)樂器發(fā)揚傳承下去,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接棒,這樣的話,等我們這一輩老去,西藏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也不會失傳。”
藏傳中比較常見的八器
藏傳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它們大多借鑒了印度法器的形式,并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的法器大多用于供養(yǎng)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下面主要介紹藏傳中比較常見的八器。
法鈴是、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有碰鈴、金剛鈴等,其材質大多是銅質,造型為喇叭口,柄把呈半根金剛杵形狀,內有鈴舌,外部鏤刻著各種圖案。在藏密中,法鈴具有深刻的內涵意義。鈴象征著般若智,多與金剛杵合用,承負它的金剛杵代表著通過金剛乘而變成五種無上智慧的心之五種煩惱或擾亂之感受。法鈴上部相當于佛身,下部相當于佛語,金剛于其心中。法鈴的含義是驚覺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