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漢唐時期,我國浮橋的運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過的浮橋難以統(tǒng)計。許多地區(qū)在建造永1久性橋梁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以便摸索并了解水情,然后再尋求合適的永1久性橋型,前述洛陽橋是一例。據(jù)粗略統(tǒng)計,僅在長江和黃河上就曾架設過近二十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屬浮橋。建國以后,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折除,東河浮橋就成了現(xiàn)今贛州市的“國寶”級文1物。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后子針因自己所儲財物過多,恐怕被秦景公奪財殺害,在今天山西省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浮橋,帶了“車重千乘”的財富由今陜西逃往晉國,這可算是一座黃河大橋。

浮力應用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1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在以后的年代,發(fā)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shù)萬斤。宋代贛州經(jīng)濟有了較大發(fā)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于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先后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xiāng)。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用兩只裝滿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起來 [1] 。
黃河浮橋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一座黃河浮橋,發(fā)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里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橋。河南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浮橋,此后山東人沿著黃河向上游進軍,現(xiàn)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青島回歸后,膠澳督辦公署將其命名為小青島,并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辟為"小青島公園",設有茶廳、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碼頭,游人可乘船前往。同時,在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與傳統(tǒng)的浮橋不同,現(xiàn)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