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面食,相傳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fā)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于宋代,《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包子一般是用面粉發(fā)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粉條、香菇、豆沙、芹菜、包菜、韭菜、豆腐、木耳、干菜肉、蛋黃、芝麻等。
金華市一路通餐飲技術咨詢有限公司,位于素有“小鄒魯”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金華市,是一家以面食包子為特色的專業(yè)化小吃餐飲連鎖機構。以傳承包子文化為基礎,做具有文化內涵、有產品保證、有特色、健康的包子店。
金華市一路通餐飲技術咨詢有限公司,位于素有“小鄒魯”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省金華市,是一家以面食包子為特色的專業(yè)化小吃餐飲連鎖機構。以傳承包子文化為基礎,做具有文化內涵、有產品保證、有特色、健康的包子店,現已建成多家直營店和加盟店,與社會精英和伙伴共同實現品牌共享、財富共贏。
金華一路通餐飲與您分享:包子是我國較為普遍的一種食品。包子歷史也稱“面璽”、“玉尖面”、“饅首”、“肉饅頭”等等,是發(fā)祥于中國的主食食品。
從三國時代諸葛武侯征蠻之后,自宋代起,饅頭原本是有餡的,后來了區(qū)別,在北方地區(qū)對有餡者稱為“包子”,無餡者稱為饅頭。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不論有餡或無餡統稱饅頭,至今亦然。
饅頭起源于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面食。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祟,按南方習俗,要以“蠻頭”(南方少數民族的頭)祭神。便下令以麥面裹牛羊豬肉,做如人以祭,始稱饅頭。實際上這就是很早的包子。
金華一路通餐飲與您分享:花樣豆沙包的做法-------南瓜鮮奶豆沙包
原料: 南瓜、鮮奶油80克、高粉350克、糖15克、鹽3克、水30克、酵母4克。
做法:1、南瓜去皮瓤切成塊入蒸鍋蒸25分鐘,取出搗爛成泥,放涼備用。
2、取南瓜泥200克和奶油混合攪拌均勻。
3、高粉、糖、鹽、酵母、水與南瓜泥混合揉制出薄膜,收至圓盤,鋪保鮮膜,基礎發(fā)酵2小時。
4、發(fā)酵至無彈性不凹陷,分割滾圓,再發(fā)酵15分鐘。
5、包入豆沙餡發(fā)酵30分鐘,刷蛋液,放入烤箱中層,175度烤20分鐘即可。
金華一路通餐飲公司所有產品制作工藝、配方、程序,以書面形式進行標準化、簡單化、教學化、格式化,制定統一教學標準,好學易懂,由名師引導“照葫蘆畫瓢”“傻瓜式操作”即可完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