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好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有其豐富的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基礎的,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榜R踏飛燕”的產(chǎn)生也不例外,它的產(chǎn)生與絲綢之路的“鑿空”、繁榮和西北多天馬及河西走廊養(yǎng)馬業(yè)的興盛是分不開的。
漢武帝還得到過康居馬、波斯馬、吐谷渾馬、突厥馬等良馬。以上這些“天馬”、良馬,在水草豐盛的河西走廊繁殖、生長,并與當?shù)亓捡R雜交,又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良馬?!缎绿茣け尽飞险f:“既雜胡種,馬乃益壯?!钡靥幒游髯呃葨|端的武威郡,西面不遠就是大馬營馬場(今山丹軍馬場),西漢時那里養(yǎng)馬曾達十多萬匹;東西的岔口驛也有良種馬,南面祁連山下,青海湖周圍有浩門良馬。本地良馬與西域良馬雜交,便這生了像“馬踏飛燕”,即銅奔馬這樣的良馬。這種情況從西漢一直延續(xù)到了東漢和以后的許多朝代。絲綢之路自西漢開通之后,一直到東漢,河西走廊驛站相連,走馬不斷,僧侶、商賈相望于道。武威郡、張掖郡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和中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西域的良馬都要通過這里才能到達中原,
據(jù)學者、史學家和畜牧專家考證,從“馬踏飛燕”的形態(tài)看,應屬烏孫馬種,是力速兼?zhèn)涞牧捡R,但從它的對側走(即前后腿同時邁右或同時邁左)的飛馳來看,它又是烏孫馬和本地良馬雜交的后代。無名藝術家就是取材這種雜交馬而創(chuàng)作出“馬踏飛燕”這個完美的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