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可以概括為:先用普通熟石灰和入紫金(竹和稻柴纖維)拌勻,然后放入石臼中捶打,打到發(fā)韌,備用;用木頭按所塑形狀固定好主體骨架,用鋼筋扎好基本輪廓,再將打好的石灰逐步堆上,完成初坯;為使空氣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對直以兜風入室,此所謂之“露白”,加強了室內(nèi)的穿堂風和足夠的日照。用牙腳將堆塑表面壓結實、壓平滑,并勾畫出線條花紋;涂上顏料后,整件堆塑作品就完成了。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jīng)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當時,各行各業(yè)人士都拿出自己的東西捐給祖廟,禪城當時手工出名的石灣瓦也被放在了祖廟的屋脊上。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靈應祠大堂后面慶真樓的磚木結構改成了混泥土結構。據(jù)當時參加了修繕工作的梁詩裕先生說,當時動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修繕工作。祖廟是一個民間藝術博物館,里面的建筑裝飾工藝巧奪天工,被外國友人譽為東方藝術之宮。 上個世紀70年代還沒有設立禪城博物館,祖廟旁邊是關帝廟、媽祖廟等,后來才把它們拆了修建禪城博物館,因此用博物館的概念來評價祖廟是不準確的。1998年,慶真樓變成危房,加固后又重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