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板是銅元的俗稱,為清朝末年以來所鑄造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因為與傳統(tǒng)的圓形方孔不同,中間無孔,故稱為銅板。光緒26年在廣東開始鑄造。銅板,是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趨向于采用大噸位擠壓機并配有同步收線裝置,擠出單重達500公斤以上的管坯或線坯卷,以有效提高后續(xù)工序的生產效率及綜合成品率。自1900年開始流通,到20世紀30年代逐步被紙制角分票和鎳質yingbi所取代,銅元在中國流通的歷史僅30多年。但就是這30年間,由于中國發(fā)生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清王朝的覆滅、軍閥混戰(zhàn)的出現(xiàn),使得中國貨幣發(fā)行陷入了混亂,形成了銅元數(shù)量浩繁、種類龐雜、版別眾多等現(xiàn)象,令人嘆為觀止。據(jù)估算,僅從1900年到1917年間,全國各省鑄造的當十文銅元就有320億枚之巨,而清末銅元背面的蟠龍圖案版別就超過400種。這無疑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成為了現(xiàn)在了解歷史變遷的'活教材'和'活wen物'。紫銅又名紅銅就是銅單質,因其顏色為紫紅色而得名。同體積的質量比普通鋼重約15%。因其具有玫瑰紅色,表面形成氧化膜后呈紫色,故一般稱為紫銅。紫銅中的微量雜質對銅的導電、導熱性能有嚴重影響。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艦船、jungong、冶金、電子、機電、紡織、交通、建筑、化工、輕工、能源等國民經濟各領域,為國家國民經濟發(fā)展、國內高科技產業(yè)和國防jun工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鈦、磷、鐵、硅等顯著降低電導率,而鎘、鋅等則影響很小。氧、硫、硒、碲等在銅中的固溶度很小,可與銅生成脆性化合物,對導電性影響不大,但能降低加工塑性。紫銅的電導率和熱導率僅次于銀,廣泛用于制作導電、導熱器材。紫銅在大氣、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yan酸、稀硫酸)、堿、鹽溶液及多種有機酸(醋酸、檸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蝕性。
銅及銅合金板型
板型是指板帶材的平直度,即板帶材是否產生波形、翹曲、側彎即瓢曲等。板形的好壞取決于板帶沿寬度方向上的延伸是否相等,而這一條件又由軋前坯料橫斷面厚度的均勻性和實際輥縫形狀所決定。
波形是指板帶材縱向呈起伏的波浪,有雙邊波浪、中間波浪、單邊波浪等,當板帶兩邊的延伸大于中部,則產生對稱的雙邊波浪,反之則產生中間波浪;當兩邊的壓下量不一致,則壓下量(延伸)大的一邊產生單邊波浪或側彎(鐮刀彎);0mm)牌號T2標準GB/T5231-2001公司主要產品有:無氧銅板、特鋼結晶器專用板、電工銅板、白銅板。當波浪在軋件橫向和縱向同時增大,板形凸凹的輪廓呈橢圓或圓形時,通常稱為瓢曲;在軋件兩邊緣與中心線之間均有波浪稱為雙側波浪(二類浪);軋件離開軋輥出口后向上或向下,或沿寬向出現(xiàn)的弧形彎曲叫翹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