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鑄銅鼎
鼎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jù)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商代后期王室青銅祭器,一說為商王文丁為其母而作;器身遍飾華麗精美的圖案,蓋面為逶迤的龍身,與器物前端的龍頭相銜接,兩側襯以漩渦紋和云紋。另一說為商王且庚、且甲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偉,是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重的古代青銅器,有“青銅之冠”之稱。世界上罕見的青銅重器,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形體一件。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侯家莊武官村附近出土。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中空,紋飾以云雷紋為地紋,耳的外廓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似被虎所吞噬;耳的側緣飾魚紋。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帶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鼎腹四隅皆飾扉棱,以扉棱為中心,有三組獸面紋,上端為牛首紋,下端為饕餮紋。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器外觀莊重大方,腹壁內(nèi)有“司母戊”銘文。從鑄痕觀察,司母戊鼎是用20塊陶范鑄成的。除雙耳是先鑄成后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渾鑄而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jù)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因為銅鼎能聚氣而風水講究的是生活在有氣的環(huán)境中對人的身心健康、性格運勢都能起到很好的幫助,當然運勢包括的那就多了,也包括財運在里面,而鼎不僅僅能藏風聚氣還能鎮(zhèn)宅。從地下發(fā)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xiàn)存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nèi)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