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鐘制作銅鐘制作
永樂大鐘:在北京西郊大鐘寺(原覺生寺)的鐘樓里,懸掛著一枚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鐘,據(jù)說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后,號“永樂”,遷都北京,按照《太祖實錄》里“唯功大者鐘大”的規(guī)矩來鑄造這舉世的大鐘。大鐘鑄于明京師鑄鐘廠,鐘鑄成后存放在內(nèi)府職掌機構(gòu)漢經(jīng)廠。永樂年間,遇到萬壽圣節(jié)等節(jié)日,都有漢經(jīng)廠主持敲鐘作佛事。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蕩,大鐘被棄于地上。明成祖朱棣即位,謀與四鄰通好,以廣交流,遂于永樂三年(1405年)遣鄭和率舟師通使“西洋”。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并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鐘工程才后完成。
銅鐘制作銅鐘制作銅鐘制作
在閬中市張飛廟內(nèi),有一件專為武則天鑄造的大銅鐘,被稱為“武后銅鐘”。據(jù)鐘身銘文記載,它造于“武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材料為青銅,重160公斤。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工藝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步道的一旁是由竹筒砌成的竹墻,竹墻連接的圍墻有竹林籠罩,墻頭上有古典的裝飾圖紋。內(nèi)有武則天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
據(jù)《保寧府志》《閬中縣志》記載,銅鐘先置于保寧府署內(nèi),之后移至府署前清遠樓、南樓(今華光樓),清乾隆時又移至府署后鳳凰樓。1956年,武后銅鐘被列為四川省一批省級保護單位,后移至張飛廟。
銅鐘制作
近日在京城閑逛,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叫“大鐘寺”的地名,心想此地當是因寺而名。一打聽,果然有大鐘寺,于是慕名而去。果見其寺,且如今是國內(nèi)無二的鐘博物館。大鐘寺在京城鬧市聯(lián)想東橋北側(cè),現(xiàn)為古鐘博物館。大鐘寺原名也是正名叫“覺生寺”,據(jù)說寺里面的鐘樓放著一口大鐘,此鐘四十三噸半(八萬七千斤),號稱“北京鐘王”。如此大鐘肯定大有來頭,傳聞是明朝燕王朱棣做了皇帝以后,老怕有人他的寶座,為了消滅民間反抗力量,派軍師姚廣孝收集老百姓刀槍等器,鑄了此口大鐘,上面刻著全部華嚴經(jīng),認為老百姓聽了鐘聲,就不會再反抗他。本公司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不但重視中國青銅器原有的藝術風格,還繼承了原有的藝術品味,在繼承和發(fā)揚古老文化的同時,更深一步為新老客戶定身量制各種銅制、鐵制工藝品等產(chǎn)品。后來,不知什么緣故,大鐘沉到了西直門外萬壽寺前面的長河河底(現(xiàn)在動物園和展覽館后面的那條河),到清朝時,皇帝命人把鐘撈出來,挪到覺生寺去,并蓋一座鐘樓懸掛此大鐘。經(jīng)工匠們平地、挖槽、放水、結(jié)冰,大鐘就打冰上滑挪到了覺生寺。后人順口都叫了大鐘寺,覺生寺反倒被人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