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鋼制波紋涵管管底兩側楔形部位處的填筑可采用5種方案:
1、采用粗沙“水密法”振蕩器密實。
2、采用級配良好的天然砂礫(含水量要求比含水量大2%左右),人工用木棒在管身外向內側進行夯實,木棒為截面15cm*15cm,單次沖擊力要達到9kg/次,木棒作用點必須緊貼管身,每個凹槽部位都必須夯實到位。
3、采用液態(tài)粉煤灰回填。
4、采用輕型混凝土回填。
5、粒徑不超過3cm的級配碎石回填。然后用小型夯實機械斜向夯實,確保管底的回填質量。
壩下涵管的位置選擇
壩下涵管的線路選擇及工程布置的一般原則為經(jīng)濟合理、安全可靠、運行方便。在進行壩下涵管的位置選擇時,主要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地質條件
應盡量將涵管設在巖基上。如不可能時,對于壩高在10m以下的涵管也可設于壓縮性小、均勻而密實的土基上,但必須有充分的技術論證。涵管上部所受的外荷載沿管軸線方向變化較大,將可能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陷,而引起管身斷裂,因此,必須避免將管身部分設于巖基上、部分設于土基上,以防止因地基的不均勻沉降而使得管身斷裂。不得將涵管直接建在壩體填土中。在進出口的位置,要注意山坡地質的穩(wěn)定性,防止山坡塌方堵塞涵管。
2.地形條件
涵管應布置在與進口高程相適應的位置,以免增加過多的挖方工程量。涵管進口高程的確定,可根據(jù)運用要求、河流泥沙情況及施工導流等因素來考慮。
1.運用條件
涵管的布置要盡量從方便運用來考慮,引水灌溉的壩下涵管蕞好與灌區(qū)布置在同一岸側,如兩岸均有灌區(qū),可在兩岸各設一個涵管,以免修建過河交叉建筑物。涵管不宜離溢洪道太近,以免泄水時相互干擾。
2.水流條件
涵管的軸線應為直線,且與壩軸線垂直,以使水流順暢,并縮短管線,減小工程量,降低水頭損失。當為了適應地形、地質的變化,涵管必須轉彎時,軸線應以光滑曲線連接,其轉彎曲率半徑應大于管徑的5倍。
在進行涵管布置時,應綜合考慮以上條件,并注意與其他建筑物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擬定若干方案,經(jīng)過經(jīng)濟技術比較后加以確定。
壩下涵管的構造,為了防止管身的不均勻沉陷,避免產(chǎn)生集中滲流,在管身一般均設有伸縮縫、管座、截水環(huán)、涵衣等設施。
截水環(huán)。為了防止沿管道外壁發(fā)生集中滲流,常在管壁外圍設置截水環(huán),以達到改變滲流方向,增加滲徑,減小滲流的目的。
截水環(huán)的布置位置可根據(jù)壩型及上堵下排的防滲原則來定。對于黏土心墻壩或黏土斜墻壩,常將涵管通過防滲體的局部加厚,在兩者相交處設2~3道截水環(huán)。對于均質壩,在上游側及壩軸線位置設2~3道截水環(huán),下游側不必設。
截水環(huán)宜設在兩伸縮縫之間,以減少截水環(huán)對管身縱向變形的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