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據(jù)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余件,現(xiàn)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dāng)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nèi)各郊祭壇,甚至于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爐上繪有的三朵牡丹花,呈迎風(fēng)而怒放之態(tài),還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蕊羞答答地藏在一邊。牡丹花素有“花中王”、“國色天香”之譽(yù),以花大色艷、絢麗多姿名揚(yáng)天下。中國人有喜好牡丹之傳統(tǒng),在我國,牡丹花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俗語道:“谷雨三朝看牡丹?!敝性蟮靥幪幨㈤_著雍容華貴的牡丹。有趣的是,在牡丹花蕊與樹葉的空隙之間,還有一只小蜜蜂來補(bǔ)白,畫面又增添了幾分動感。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青花釉料發(fā)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運(yùn)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則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lán)。由于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歷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yīng)是萬歷年初中期的器物。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制造商經(jīng)常采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dá)到亞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