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吳中區(qū)東山繁茂果樹苗木場經營多種果樹樹苗、碧螺春茶葉、碧螺春茶樹苗!
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中國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qū))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gao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產于春季,故名“碧螺春”。碧螺春是綠茶代表產品之一,根據(jù)中國中醫(yī)學及現(xiàn)代藥理學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脾、肺、腎、五經。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入,是中國的名茶。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
蘇州吳中區(qū)東山繁茂果樹苗木場經營多種果樹樹苗、碧螺春茶葉、碧螺春茶樹苗!
洞庭碧螺春是中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jù)清代《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shù)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視察時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1雅,于是題名“碧螺春”。康熙己卯……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1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庇謸?jù)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后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
據(jù)《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
碧螺春,產于太湖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經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總局批準,獲得原產地域標志產品保護。
西山鎮(zhèn)(今金庭鎮(zhèn))全境十二個行政村都種茶。重點茶區(qū)在秉場、石公堂里、東村、衙甪里、東河、縹緲村一帶,其余東蔡、林屋、庭山、蔣東、元山各村也有分布。碧螺春的泡法帶你享受清涼最適宜的茶具:玻璃杯、公道杯、以及茶盞。茶園面積965公頃。東山鎮(zhèn)全境十二個行政村中,茶區(qū)主要分布在山區(qū)的莫厘、碧螺、雙灣、楊灣、陸巷五個村。
碧螺春加工工藝: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shù)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干
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C,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炒制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