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當你來到一個有陌生人的場合時,會覺得難為情。做你自己,當你有話想講,講你所想,如果你無話可說,別有壓力,冷靜下來,來點兒休閑放松的東西。你開始時會出汗,感到恐慌、焦慮,越來越不知說什么好,直到離開,才會渾身輕松。這種在任何有陌生人的環(huán)境中可能襲1擊我們的強烈焦慮被稱為社交恐懼癥。這種情況可能在任何年齡出現,但在青春期出現得最多。無論男女都可能患社交恐懼癥,但男子的病情似乎比女性嚴重得多。社交恐懼癥的范圍很廣,從普通的膽怯到極其有害的偏執(zhí)狂,造成諸如失1眠、臉紅、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和不由自主地逃跑等癥狀。社交恐懼癥是繼抑郁和酗酒之后的第三種最常見的精神障礙,而抑郁和酗酒都與社交恐懼癥有關。大約80%的社交恐懼癥患者甚至因不敢與人交往而不能面對辦公室或工廠的工作。許多人員在家里不出去工作,或者從事單獨性工作。
簡單地說,社交恐懼癥就是在社交場合,怕被別人注意或稍有差錯就產生極度恐懼的情緒。據專家調查發(fā)現,社交恐懼癥是最常見的神經緊張和失調的病癥,是僅次于憂郁和酗酒的最常見的精神障礙。
內分泌因素(15%):
有研究發(fā)現社交恐懼癥患者出現恐懼癥狀時血漿去甲腎上1腺素水平升高,甲狀腺素釋放激1素升壓試驗陽性,可樂1定激發(fā)實驗引起的生長激1素反應遲鈍。
心理社會因素(35%):
社交恐懼癥的典型癥狀: 表情恐懼癥(75%) 抑郁(65%) 緊張性手抖(59%) 尿急(56%) 驚恐發(fā)作(53%) 惡心(53%)
19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用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恐懼癥的發(fā)生機制,認為恐懼癥狀的擴展和持續(xù)是由于癥狀的反復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
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 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歲期間發(fā)病,男女發(fā)病率幾乎相同,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中心癥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fā)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怕失1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1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1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就更加失1眠。
與其它神經癥性1障礙鑒別:恐懼癥和焦慮1癥都以焦慮為核心癥狀,但社交恐懼癥的焦慮由特定的對象或處境引起,呈境遇性和發(fā)作性,而焦慮1癥的焦慮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常持續(xù)存在。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并不是按照現實的實際情況來行動的,而是以一種天生樂觀的心態(tài)來采取行動的。強迫1癥的強迫性恐懼源于自己內心的某些思想或觀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對外界事物恐懼。疑病1癥患者由于對自身狀況的過分關注而可能表現出對疾病的恐懼,這類患者認為他們的懷疑和擔憂是合理的。
抑郁障礙:某些抑郁障礙伴有短暫的恐懼,某些社交恐懼癥患者也伴有抑郁心境,恐懼癥與抑郁并存可加重恐懼。診斷則根據當時每一個障礙是否達到診斷標準。若恐懼癥狀出現之前已經符合抑郁障礙的標準,抑郁障礙的診斷應優(yōu)先考慮。
顳葉癲1癇:可表現為陣發(fā)性恐懼,但其恐懼并無具體對象,發(fā)作時的意識障礙、腦電圖改變及神經系統(tǒng)體征可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