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980年開始,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村隨父學習灰塑技藝,先后參與過1981年、1987年、1997年和2002年廣州陳家祠灰塑的修復工作。在市場化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小兒子邵成村成立了自己的古建筑維修工程隊,并保留了灰塑傳統(tǒng)制作技藝。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shù)。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jīng)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在傳承民間工藝美術(shù)過程中,為改變灰塑消退被動局面,鐘榕林不改初衷,刻苦鉆研,在幾十年的藝術(shù)實踐中,摸索出以新型材料砂巖雕代替灰塑,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仿灰塑作品《清明上河圖》等一系列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贊揚和認可。門外兩側(cè)各立一花崗巖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新型材料砂巖雕仍然使用灰塑的捏、壓、刻、雕、彩、畫等傳統(tǒng)藝術(shù)手法,
南安寺始建于明朝萬歷九年,清道光五年重修(上殿柱石勒有“明萬歷九年鍾子明立、清道光五年重修”字樣足資證明),迄今長垂四百二十余載,可謂歷史悠久。雖歷朝興替,戰(zhàn)qv紛擾,古寺仍然香火鼎盛,長盛不衰,到今已發(fā)展建筑面積五百四十多平方米,分上下大堂,左右橫宇,計僧房五間,大廳一間,小餐廳一間,廚房一間,倉庫一間和集福用的廚房一間,寺周圍尚有空地四百八十ba平方米。隨后,沿著大缸或大桶內(nèi)壁慢慢灌入清水,水量要超過稻草和石灰膏疊層的二三十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