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桁架機械手要完成整個上料過程,需完成夾緊工件、手臂升降、伸縮、回轉,平移等一系列的動作,這些動作都應該在工作拍節(jié)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才有了3軸機械手、4軸機械手、6軸機械手的出現(xiàn),上下料桁架機械手節(jié)約了人力和物力。
一、桁架機械手是如何運行的?
1、抓取毛坯及放到工作臺卡盤上過程:
毛坯料通常由鏈條式傳送帶運輸?shù)降奈恢?,由氣動或電動定位機構進行初步定位,保證每次桁架機械手從同一位置抓取零件。當X軸向右運動到毛坯料前方時停止運動,Z軸向下運動使張開的手爪剛好能抓住毛坯件。這時閉合手爪抓住毛坯。然后Z向上運動到高度后(不會發(fā)生碰撞),X軸向左運動到工作臺卡盤正上方,然后Z軸向下運動把毛坯裝入卡盤或工裝內。然后卡盤夾緊,Z軸上升到超出機床防護罩上方,X軸再運動到毛坯上方或等待卡盤上方。
2、從工作臺卡盤取下零件及放置到特定位置過程:
當X軸運動到卡盤的正上方后,Z軸向下運動使手爪剛好能抓住工件,然后給氣壓使手爪合并抓住工件,這時桁架機械手的控制系統(tǒng)控制液壓卡盤松開,當控制系統(tǒng)得到卡盤松開信號后,Z軸向上運動到出來機床防護板,然后X軸向左運動(取決于放下料的位置)把工件運動到放料位置正上方。這時Z軸下降到工件落到放料件上,在張開手爪及提升Z軸,從而完成取料及放料過程。
以上動作安排的路徑需要與機械臂配套的上下料機構如料盤、卡盤等的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才能滿足桁架機械手機械臂做X-Z兩維運動的要求。
如果實際情況較難滿足,可以為桁架機械手機械臂再增加一個Y軸,這樣機械臂可以就可以進行X-Y-Z三軸三維運動了,靈活度可以大大增強。三軸桁架機械手機械臂可以根據(jù)位置情況安裝成普通三軸或梁式三軸結構。桁架機械手,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如有需求,歡迎來電咨詢。
雙機桁架機械手系統(tǒng),采用自主開發(fā)的新型桁架結構,主橫梁采用滑塊導軌的傳動方式;豎梁可選多種驅動方式,結構小巧輕便,完成零件的兩個工序(或單一工序)的加工,組成一套機器人完成兩臺機床上下料的全自動生產線。桁架機械手置于車床兩側、伺服積料臺、模塊化設計、上下料自動進行、可以輕松實現(xiàn)對各類零件的自動化裝夾。
在工廠里工作的人都應該知道上下料工作,上下料是重復性很高,而且不容易做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做這份工作,現(xiàn)在的社會是個機械化的社會,尤其是現(xiàn)在的工廠越來越喜歡用機器代替人工操作,那么選擇上下料機械手作業(yè)的好處有哪些呢?
(1) 生產:要提高生產效率,必須控制生產節(jié)拍。除了固定的生產加工節(jié)拍無法提高外,自動上、下料取代了人工操作,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控制節(jié)拍,避免了由于人為因素而對生產節(jié)拍產生的影響,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 工藝修改靈活:我們可以通過修改程序和手爪夾具,迅速的改變生產工藝,調試速度快,免去了對員工還要進行培訓的時間,快速就可投產。
(3) 提高工件出場質量: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從上料,裝夾,下料完全由機器人完成,減少了中間環(huán)節(jié),零件質量大大提高,特別是工件表面更美觀。
下面我們從應用布局,人機管理,效率,成本四個大的方面給大家做一個簡單地比較分析。
布局方面
桁架機械手普遍架設在機床的上方,軌跡單一,占地面積小。 關節(jié)機器人一般是采取一對2或1對3(品字形布局),為保證安全需對整個加工單元進行一個防護,而倒掛行走機器人由于成本太高,系統(tǒng)復雜穩(wěn)定性低,很少投入實際應用。
人機協(xié)作方面
桁架機器人生產線工人可以時時監(jiān)測加工過程,問題排除迅速,抽檢方便,人機協(xié)作較好。
由于關節(jié)機器人的運動軌跡不可預見性,生產單元全部封閉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工人沒法參與,生產過程中對單元中的料倉,生產設備,機器人進行一系列的監(jiān)控管理,系統(tǒng)龐大復雜成本高。
“開機率”業(yè)內衡量設備穩(wěn)定生產的標準。
引入機器人自動上下料料,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這對毛坯質量的穩(wěn)定性,刀具質量及壽命管理需有著更高的要求。關節(jié)機器人上下料。整個生產過程無人化,對刀具的管理包括具體到哪一把刀做的那一個尺寸,是否需要刀補,補刀的尺寸,只能通過測量輸出端的產品尺寸來確定推測,若這一尺寸有幾把刀參與,對生產管理挑戰(zhàn)較大,系統(tǒng)集成要求較高。桁架機械手由于人機協(xié)作性較好,抽檢,補刀都可以低門檻實現(xiàn)。
成本方面
單價,管理維護成本桁架機械手普遍低于關節(jié)機器人。
原始的生產方式中工人的工作包括對來料毛坯的檢測,裝夾的檢測,刀具的檢測管理。明眼人也許已經(jīng)明白,其實關節(jié)機器人相對桁架機械手對原始人機協(xié)作關系的打破更加透徹,但這需要整個工藝鏈條的飛躍才能保證生產的穩(wěn)定性無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