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千年禮儀之邦:使民養(yǎng)生送死無憾
中國這個千年禮儀之邦,對于人生的這一終環(huán)節(jié),素來十分重視。在孟子的理想社會圖景中,有一項內容,是“使民養(yǎng)生送死無憾”。送死,是說后輩送前輩,在孟子心中將之提高到與養(yǎng)生一樣的地位。同時,送死也是順死,是較為安詳平和的死,像中國人經常說的“喜喪”指的就是順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為夭亡,有遭受橫禍而亡的,是為橫死;有壽終正寢的,有終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鄉(xiāng)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華夏文明傳統(tǒng)中,生者不但不與死者割斷聯(lián)系,相反卻以各種方式極力保持和死者的聯(lián)系,這在民間葬禮的很多習俗中有很多表現(xiàn)。比如,中國人的孝道觀念中極為強調血脈延續(xù)的意義,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在河南孟縣民間的喪禮中即有這樣的習俗:入棺后,要給死者蓋上大紅被子,然后從被子的尾端橫剪一條交給兒媳,據(jù)說這可以傳后代、續(xù)香火。
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觀念中的一個代碼了
在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次化妝。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tǒng)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后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shù)和雙數(shù)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后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觀念中的一個代碼了。
墓地的朝向很重要,要么朝東,切忌朝北朝西
古人有云:坐北朝南,皇帝位;坐西向東,富貴家。而現(xiàn)在的墓地大多是坐西向東的朝向,墓地風水認為:人死后,氣尚存,氣可應人,亦可擾人。也就是說,死者下葬后,真氣會與穴氣結合形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形成的途徑,在冥冥中會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
所以,墓地風水有很多講究,而墓地的朝向的選擇更需要注意。這個氣有兩個含義:一是風勢;二是生氣,朝氣。自古以來,東方就意味著希望,紫氣東來、有朝氣的方向。
天福陵園
天津公墓
墓地忌諱朝北。在中國,北方的氣候惡劣,常有風沙雨雪,因此,墳墓朝北容易被侵蝕,另一方面,墓地朝北,陽光照不到,其家運就無法昌隆。且北方屬水,為陰寒之地,不但不能藏風聚氣,反而會加重陰氣。所以墓地是不能朝北的。
墓地也不宜朝西,因為朝西有讓逝者喝西北風的意味。
因此,墓地的朝向很重要,要么朝南,要么朝東,切忌朝北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