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鋁(AL)——現代材料
相對于已經有9000年使用歷史的黃金而言,鋁,這種略帶藍光的白色金屬,實在只能算是金屬材料中的嬰兒。鋁于18世紀初問世并被命名。與其他金屬元素不同,鋁并不是以直接的金屬元素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而是從含50%氧化鋁(亦稱礬土)的鋁土礦中提煉出來的。以這種形態(tài)存在于礦物中的鋁也是我們地球上出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之一。
銅——人類的伙伴
銅簡直就是一種讓人難以置信的萬用金屬,它與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人類的許多早期工具和都是用銅制成的。它的拉丁名字“cuprum”起源于一個叫做Cyprus的地方,這是一個銅資源非常豐富的島嶼,人們用島的名字的縮寫Cu來給這種金屬材料命名,于是銅便有了現在的代號。
銅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被大量應用于建筑結構當中,作為傳輸電力的載體,另外,幾千年來它還一直被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作為制作身體裝飾品的原材料。從簡單的譯碼傳輸,到后來在復雜的現代通訊應用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具有延展性、橘紅色的金屬一路伴隨著我們發(fā)展進步。
材料特性:很好的防腐蝕性、的導熱、導電性能、堅硬、柔韌、具延展性、拋光后、效果獨特。
典型用途: 電線、發(fā)動機線圈、印刷電路、屋面材料、管道材料、加熱材料、首飾、炊具。它也是制作青銅的主要合金成分之一。
鋼鐵件也經常做鈍化處理,鈍化處理也是被作為前處理用。舉個例子增加看官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有不銹鋼,但是知道不銹鐵的恐怕不多,可以百度一下不銹鐵。
不銹鐵就是不容易生銹的鐵,實際上一部分不銹鐵,既有不銹性,又有耐酸性(耐蝕性)。不銹鐵的不銹性和耐蝕性是由于其表面上富鉻氧化膜(鈍化膜)的形成(其實不銹鐵就是鈍化處理的鋼鐵)。這種不銹性和耐蝕性是相對的。試驗表明,鐵在大氣、水等弱介質中和等氧化性介質中,其耐蝕性隨鐵中鉻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當鉻含量達到一定的百分比時,鐵的耐蝕性發(fā)生突變,即從易生銹到不易生銹,從不耐蝕到耐腐蝕(這段其實就是鈍化工藝原理)。
【金屬表面組織強化】
表面組織強化方法是用機械、物理或化學等方法來改善材料表面的形貌、微觀組織結構、缺陷狀態(tài)或應力狀態(tài),目的是使原來基體表面層(0.3-3 μm深度)獲得如下強化組織的一種或幾種:1)增加表面晶體缺陷(如位錯密度等),2)獲得壓應力狀態(tài)表層,3)表面形成硬化組織(如馬氏體等),4)表面晶粒細化或微晶化,5)表面非晶化。這種處理工藝主要包括切削、磨削、拋光、噴丸、噴砂、超音振蕩、感應加熱、表面淬火、激光蝕刻等。另外還有部分化學處理過程也可歸為表面組織強化方法,比如酸、堿處理,處理以及電化學晶界腐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