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你可以通過游戲呈現出來的表面內容追溯到他真正的內心感受
隨著孩子語言能力逐漸加強,他可能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假扮游戲,幫助他應對那些令他困惑或者難受的感受,以此來擴展他的感受范圍。其實,乍一看,孩子的游戲行為似乎和情緒感受毫不相關。從表面來看,他好像在玩房子、商店或者學校的游戲,但是,透過表面往下探索,讓他選擇這個游戲而非其它游戲的原因是他的內心驅動,游戲也是他內心情緒的表達。你可以通過游戲呈現出來的表面內容追溯到他真正的內心感受,比如給哪個娃娃穿紅色衣服,哪個穿白色衣服。
大部分孩子天生比較好奇,特殊需要的孩子也是如此
大部分孩子天生比較好奇,特殊需要的孩子也是如此。隨著孩子越來越熟悉外部的世界,你會發(fā)現他的游戲中包括尋找東西、搜尋寶藏或者探索新太空的內容。他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游戲,表現自己對那些無法觸摸和看到的事情或地方的興趣。所有的孩子都對這個世界感覺無力,特殊需要孩子的感覺更加強烈,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太多了。為了打敗這種無力感,并地展現他們對擁有真正力量的感受,特殊需要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他人的幫助,也能學會在游戲中表現力量和自我肯定的主題。
導致孩子說話不清楚被家長忽視的一個原因
其實,導致孩子說話不清楚被家長忽視的一個原因就是語言環(huán)境問題。良好且單一的語言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的語言表達。首先,家長在孩子語言發(fā)育的敏感期,要跟孩子多說話多交流,家長的語速要緩慢、準確、清晰。孩子在10個月左右開始發(fā)音時,家長要使用一些大人的語言去和孩子進行溝通,不要使用疊詞,比如說吃飯飯,要直接說吃飯。
其次,要讓孩子有語言表達的欲望和需求。比如說在生活中,孩子的一個眼神或者是一個動作,家長就知道孩子是要喝水或者吃飯,家長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把水杯或者飯菜拿到孩子面前,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需要說話需求就能獲得滿足,使孩子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多說話,而不是一味地過度輔助。
當孩子想要破門而出時,家長是好言相勸,還是任由他所為?
孩子會說話后,有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當孩子想要破門而出時,家長是好言相勸,還是任由他所為?當他為此而任性哭鬧時,家長是耐心詢問原因,還是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孩子?如果這時家長可以和孩子討價還價,進行談判,不只是拖間,而是詢問他的意圖:“為什么那么想要出去?”“出去后想干什么?”“為什么必須現在出去?”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且重大。這不僅能增加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也能幫助孩子飛躍到抽象思維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