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建筑,是我國古老、傳統(tǒng)的文化象征?!八摹睎|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結構之巧,數量之眾多,當推北京為。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1],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于繁華街面,或處于幽靜深巷之中;大則占地幾畝,小則不過數丈;或獨戶,或數戶、十幾戶合居,形成了一個符合人性心理、保持傳統(tǒng)文化、鄰里關系融洽的居住環(huán)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qū)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tǒng)。
窗戶和檻墻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采用 上支下摘的窗戶。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后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面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墻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guī)啄犟岩淮?,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四合院zui早可追溯到西周,在陜西岐山鳳雛村發(fā)現的早周遺址,是四合院的鼻祖。
直至元朝定都北京,出現了胡同和四合院,這為后來北京四合院成為合院式民居的代表奠定了基礎。
元代北京四合院與明清四合院大同小異,主要的區(qū)別是正房和背后的罩房之間以柱廊相連,平面成“工”字型布局。
到了明清,北京的四合院則以中軸對稱的方式布局,房屋是單層的,整座建筑幾乎不向外開窗,所有房間都是對著自家內部的庭院開窗,這樣既可以采光充足,又有極0好的私0密性。
四合院常以進數劃分,如果四合院圍成一個“口”字形,就稱為“一進院落”;假如圍成“日”字形,就稱為“二進院落”;要是圍成“目”字形,就稱為“三進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