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據(jù)傳,當時全國宮燈藝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宮紗燈為主的傳統(tǒng)特色工藝。與此同時,北京民間燈彩的制作也很精美,北京燈市口曾有盛極一時的燈市。清朝末期,北京宮燈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
北京宮燈制作精美,選料細致、框架一般用紅木、檀木、花梨木等貴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繪玻璃絲紗絹的裝飾,典雅華貴。紅紗燈用金色云朵和流蘇烘托,顯得格外艷麗端莊。每當吉日良辰、華燈高懸,倍增歡樂吉慶的氣氛。
宮燈原是封建時代宮廷御用照明工具。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公輸班(魯班)營造宮殿時,曾用木條做支架,四周圍帛,燃燈其中,雖然構(gòu)造極其簡單,但可以說是原始宮燈的雛形。
簡單的就是圓圓的燈籠,也是傳統(tǒng)的燈籠,它象征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做幾只掛在家里能夠增添節(jié)日的氛圍,而且又不太費事,也能夠體驗一下做宮燈的樂趣,還是比較劃算的。
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宮廷燈匠曾用礬絹制成殿宇車馬人物等宮廷御用裝飾燈,現(xiàn)北京故宮的養(yǎng)心殿、坤寧宮、長春宮以及頤和園存留的宮燈大部分是明代制造的。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定都北京,征調(diào)蘇杭工匠入京為宮廷制造燈具。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定都北京,征調(diào)蘇杭工匠入京為宮廷制造燈具。到了清代,宮廷內(nèi)務府造辦處下設燈庫,專司宮燈、花燈的制造修理。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杭州民間藝人用紅木雕刻燈架,分上下兩層,四周糊絹,制成精美宮燈,造型基本上與現(xiàn)代宮燈相似。
有人會質(zhì)疑宮燈是盤龍紋的變種,我個人很不認同。盤龍紋邊大且薄,肚子扁扁的一小團,不用聊手感,光是外型就差之甚遠。并且紋路很不一樣,盤龍紋獅子頭紋路碎密,樁型多為高樁。這和宮燈的外在特征很不相符,所以我個人完全不同意這種說法。
現(xiàn)在宮燈的價格比較親民,40左右的幾百元足以入手,宮燈的價格在尺寸42以上就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水嶺,能達到45的宮燈且能湊成精對,價格不菲,如果這一對大尺寸宮燈又是尖正渾圓,那價格會更上一層樓。宮燈造型多樣,有八面、六面、四面等,根據(jù)不同的環(huán)境和需求選用不同的造型。畢竟產(chǎn)量不甚高,大尺寸精品難尋,購買時需想清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