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新中國成立后到1979年間,受當時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邵耀波轉(zhuǎn)行從事泥水工。在此期間,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 出生。改革開放以后,一次偶然的機會邵耀波又重新踏上了灰塑的道路,到廣州六榕寺繼續(xù)從事灰塑的修復和制作工作。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shù)。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jīng)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xiàn)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2、制作紙筋灰:
①把玉扣紙(一種類似于冥bi質(zhì)地的紙)浸透,攪爛,成為紙筋。
②用清水浸泡生石灰,再用細篩過濾,除去沙石雜質(zhì),使其成為石灰油。按100公斤石灰加入2公斤紅糖、2公斤糯米粉的比例配料,攪拌,使之細膩柔滑。
③將石灰油與紙筋混合,然后密封20天左右。需要使用時取出糅合。糅合時間越長,混合物的黏性就越好。
寺內(nèi)布有天池一局,獨具匠心,既無走水涵道,又無排水顯溝,而用鵝卵石鋪砌成八卦圖案的池底,從不溢漲雨水,一種難以尋覓的小小草,長年稀落生長在石縫之間,據(jù)說可以入藥。墻上詩書壁畫,匾額皆出自名家,脈脈流風,因而聞名遐邇。墨寶“眾薌國”堂匾,是清代貢生郭銅君所書,盛傳當時是用舊衣布捻成團蘸墨汁代筆寫就的,鐵畫銀鉤,蒼勁飄逸,稱之為神來之筆。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