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抗浮囊式擴體錨桿成孔時常見故障
通病現(xiàn)象1:孔位誤差大
產(chǎn)生原因:,測量放線誤差;第二、放線后未對測量成果保護;第三、鉆孔施工未對準測放點 。
產(chǎn)生后果:錨桿間距超過規(guī)范要求,不能通過驗收。
防治措施:、放線后,對測量成果進行復核;第二、成孔前,對測放點通過與周邊點距離進行復核。
通病現(xiàn)象2:抗浮囊式擴體錨桿施工工作面標高低于設計標高
產(chǎn)生原因:土方開挖時,未嚴格控制標高,至使超挖。
產(chǎn)生后果:錨桿錨固段內地層被撓動,不能提供設計要求的錨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開挖時嚴格控制標高。
通病現(xiàn)象3:錨孔深度與設計有出入
產(chǎn)生原因:、錨桿施工場地高低不平,未對錨桿位置進行標高測量;第二、成孔施工隨意,終孔時未進行測量。
產(chǎn)生后果:抗浮囊式擴體錨桿錨固段長度不足或錨桿錨入筏板長度不足。
防治措施:、錨桿放孔時,同時測量孔位標高;第二、計算成孔深度,終孔時,測量鉆孔深度。
抗浮囊式擴體錨桿下錨定位問題
擴大頭錨桿下錨定位不正
(1) 原因分析:由于 個別錨桿下錨定位不正或注漿過程中錨桿偏位未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導致抗浮囊式擴體錨桿注漿結束后錨桿偏位嚴重。
錨桿注漿完成后偏位嚴重
(2)整改措施:錨桿下錨時需保證錨桿居中,在抗浮囊式擴體錨桿注漿過程中如果錨桿發(fā)生偏移需及時扶正,待注漿結束后檢查錨桿是否居中,如有偏位扶正并固定 。
錨孔注漿結束后面層處理不及時
錨孔注漿結束后,未及時將錨孔內40厚的水不漏施工面層留出,影響后續(xù)防水施工進度 。
錨孔注漿結束后,尤其是夜間注漿施工時需當天待砂漿初凝前將錨孔內40厚的水不漏施工面層留出 。
抗浮囊式擴體錨桿基坑位移控制技術
基坑位移控制技術
1.基坑坡體可分為滑裂區(qū)、滑裂松動區(qū)和變形影響區(qū), 位移控制擴體錨桿的布置, 應使擴體錨桿自由段穿過這三個區(qū)域將擴大頭打設在不受基坑開挖和變形影響的土質較好的穩(wěn)定地層之中, 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錨固點, 以確保抗浮囊式擴體錨桿其基本不發(fā)生位移。
2. 擴大頭應設置在深遠的穩(wěn)定地層中, 以擴大頭設置在變形影響區(qū)域以外為原則, 當基坑坡體土質較差、 變形影響區(qū)較大時, 應將擴大頭設置在基坑底面高程以下。
3. 將擴大頭上端到外錨頭之間全長設置為自由段, 實現(xiàn)擴大頭到外錨頭之間 “點到點” 的彈性拉結和力的傳遞, 將荷載直接傳遞給擴大頭,避免由于抗浮囊式擴體錨桿錨固段應力峰值向后遷移而出現(xiàn)的不可測、 不可控制的附加位移.
4. 張拉鎖定時, 位移控制擴體錨桿較大張拉荷載應為抗拔力設計值的 1.2倍
5.當基坑位移較大或超過位移預警值時, 若錨桿實測拉力較小,可以對位移控制錨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