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格桑景區(qū)地處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村寨,而布依族銅鼓文化源遠流長。
選銅鼓作為主題雕塑是為了弘揚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
早期出現(xiàn)的銅鼓不僅是樂器,兼做炊具,更是祭祀活動中的神器,兼做禮具,象征社會財富和社會的重器,是布依族的圖騰之一。
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敲擊銅鼓伴隨歌舞,常常與祈年禳災等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我國歷代詩人墨客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敲擊銅鼓,載歌載舞賽神的情景有許多生動、形象的描繪。如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河瀆神》中詠道:“銅鼓賽神來。滿庭幡蓋徘徊。水村江浦過風雷,楚山如畫煙開。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離別櫓聲空蕭索,玉容惆帳妝薄。青麥燕飛落落,卷簾愁對珠閣。
銅鼓雕塑,是世界各國古代民族用于軍事、祭祀、娛樂的工具。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我國是全世界珍藏古銅鼓多的國家之一,各級機構共收藏了世界各種類型、各個時代的古代銅鼓1300多件。這面有云雷紋銅鼓的鼓面直徑為165厘米,高67.5厘米,重達300多公斤。另外,全世界古老的銅鼓也出在我國。麻江型銅鼓,鼓型矮小、數(shù)量多。這種大型銅鼓的重要特征是體型扁矮,鼓壁較薄,發(fā)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暈圈中,鑄有十二 生肖、八卦、盤龍等多種浮雕,并有“成化”、“萬歷”等漢字紀年銘文。該大型銅鼓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由于鑄造 工藝精湛、飾紋豐富多彩和音響效果俱佳,使銅鼓發(fā)展到顛峰階段。麻江型銅鼓,還流傳于越南北部廣大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