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撈紙讓纖維均勻地分布于漿液內,把紙簾放于木架上,雙手平抬,一端先沉入紙漿中,接著沉另一端,向內送,用手搖動一二下,再沉一端立即抬起以獲得一邊很厚的“紙頭子”,然后用兩手把紙簾平提起,再把簾上的濕紙扣在木板上。靈地村位于距六合鄉(xiāng)十多公里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這是一個非常偏遠的鄉(xiāng)村,我們從龍珠爬了一天的幾乎荒無人煙的山路,路過的兩個小村莊都有人家造紙,到達靈地村后眼前突然出現(xiàn)極為眾多的手工作坊。12)榨水把濕紙放在木凳上,放上木板,先用人力壓榨,然后再用鋼繩將木板絞緊,壓一個晝夜的時間,使紙呈半干狀態(tài),此后紙壓為原厚的三分之一。13) 揭炕榨水后用木板把紙?zhí)У交鹂慌?將紙一張張揭開,趁潮濕貼于炕墻上。




6) 加堿 蒸煮了2 - 3 天后,把大堿(Na2CO3) 加進蒸煮鍋中,蒸煮鍋上用草覆蓋,草上再加一層灰燼,繼續(xù)蒸煮2 - 3 天,共6 - 7 天。和這款拓款刷相比,傳統(tǒng)棕刷可以說是“一無是處”,退出歷史舞臺是遲早的事。7) 去堿 蒸煮的工序完成后,除去頂層的灰和草,然后把蒸煮鍋底部孔道打開,放出堿水,加清水再放出,反復7 - 8 次,基本上把堿質除去(80 %以上) 。8) 二次浸泡 加滿清水,再浸泡這些除去堿質的原料,加柴燃燒,僅保持鍋中溫度略高于常溫(約40 度) 就行,使其自然發(fā)酵,約15 天后取出。9) 舂碓 把竹料放進舂碓上,用腳力舂,大約舂一個小時,料舂細為止,若要造的是黃色紙,此時加一點買來的嫩黃(民國時是加入土產的,可能有殺蟲的作用) 。

此外,用木芙蓉等樹皮造的紙都叫做小皮紙,在江西則叫做中夾紙。而二十世紀以來有幾項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地十分廣泛。還有用桑皮造的紙叫做桑穰紙,紙質特別厚,是浙江東部出產的,江浙一帶收蠶種時都必定會用到它。糊雨傘和油扇則都要用小皮紙。
制造又長又寬的皮紙,所用的水槽要很寬、紙簾很大,一個人干不了,就需要兩個人對抄。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如果是欞紗紙,則需要好幾個人才行。凡是用來繪畫和寫條幅的皮紙,要先用明礬水浸過以后才不會起毛。貼近竹簾的一面為紙的正面,因為料泥都浮在上面,紙的反面就比較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