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重慶漢服?襦裙的“勝利”
春分時,李玲會穿上水紅衫子綠羅裙,戴上杏花簪,和園子里的海棠花相映紅;夏至時,著橙粉調(diào)薄衫配月白金線馬面裙,將發(fā)髻低挽,再加一把洋傘;秋分時,用金絲襖配織金裙,拎著自己做的月桂兔荷包;到了冬至,中長款交領(lǐng)襖子,配雅白色妝花馬面裙,外面是方領(lǐng)對襟披襖,優(yōu)雅又御寒。
什么才是“漢服”的襦裙呢?事實上,襦裙一直是中國古代女性的服裝里面很主要的形式之一,從戰(zhàn)國到明朝,前后兩千多年,襦裙經(jīng)歷了長短寬窄的變化,但基本形制卻始終保持著起初的樣式。
所謂襦裙,較早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此時的上衣跟現(xiàn)代的短袖衫沒什么區(qū)別,上襦的領(lǐng)口變化多樣,盛唐時期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
披肩也從狹而長的披子演變而來,后來逐漸成為披之于雙臂,舞之于前后的飄帶,這是中國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飾,在盛唐及五代較為盛行。
到了宋代,有了程朱理學的加持,大家的衣服也變得不那么艷麗了。此時除上襦外,女性罩衫流行“褙子”,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
明代流行襖裙(襦裙的演變),上襦為交領(lǐng)、長袖短衣,裙內(nèi)加穿套褲。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如果你是一位男性的漢服愛好者,看著大街上那么多小姐姐的襦裙心生羨慕,倒也無需遺憾,男子也有屬于自己的襦裙,同為上襦與下裙組成,只是比起女子的襦裙,樣式花紋上質(zhì)樸一些。
漢服的襦裙也要和韓服分辨開來。朝鮮服的女裝也分為上襦下裙,只是上襦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jié)襻帶系合;下裙為高腰長裙,少女為統(tǒng)裙式,婚后纏裙式,裙內(nèi)用金屬支撐。
快來看看宋制漢服,你就知道古代美女有多么漂亮
說到漢族的漢服,很多人想到的是長裙、寬袖子和寬松的長袍。正因為這些刻板印象,很多想試穿中國漢服的人就失去了信心,以為漢族的衣服都是這樣的。穿它們一點也不方便。其實,漢服也有一種很日常的形式,比如宋漢的衣服,見過宋代的漢服,你知道古人也可以這么時髦,不僅好看,而且每天都很漂亮。
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宋代對人性的壓抑程度很高,因此在文學藝術(shù)和漢服方面逐漸變得很簡單。當然,這只是當時所說的宋朝漢服,現(xiàn)在我們看到宋漢的漢服是正確的,但在漢服的結(jié)構(gòu)和式樣上有了改進,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
在宋代,女孩們穿著更多的飛機袖子,兩半和松子,上面的漢服是這三件衣服的組合。很多人可能對飛機袖子很好奇,事實上,這個名字是根據(jù)衣服的形狀來命名的,而不是因為它生來就叫飛機袖子。在所有的中國漢服風格中,這兩條裙子是很時尚的,裙子的長度又長又短,裙子的形狀也是一種更現(xiàn)代的臀裙風格。
宋朝時,除了兩條裙子外,還有一種較低的連衣裙叫"哈格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褲子",這是一種罕見的漢裝漢服。褲子比裙子更方便穿。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宋褲都是改良的,看起來很漂亮。
漢服六大特征,教你如何正確的識別漢服
在 《漢服辨識:漢服與和服的區(qū)別是什么?》有介紹過,漢服的幾個特點,以及識別漢服與和服的方法,本文將闡述漢服的辨識方法。
辨識一,領(lǐng)型:漢服的領(lǐng)型主要分為交領(lǐng)、圓領(lǐng)、直領(lǐng)、方領(lǐng)、豎領(lǐng)、以及袒領(lǐng)。如下圖
辨識二,護領(lǐng):漢服護領(lǐng)的用途在于保護衣領(lǐng)免受污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多為裝飾之用,護領(lǐng)有寬、窄長短形式。如下圖。
辨識三,右衽:右衽是漢服較核心的辨識,右衣襟掩蓋于衣領(lǐng)內(nèi),左前襟向右系帶。衽指的是衣服胸前部分,襟指的是衣服的領(lǐng)緣。
辨識四,袖型:漢服的袖子主要有廣袖(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及半袖等七種款式。
辨識五,中縫:指的是衣身前后中央處的垂線條,象征著中庸、正值。此外,也可用來檢驗衣服穿著是否端正。
辨識六,擺:指的是袍身兩側(cè)加縫的布,多以打褶控制,用來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后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免袍身開衩,維持禮儀親觀的功能。按照結(jié)構(gòu),可分為內(nèi)擺和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