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的美食,歷史悠久。據(jù)考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鑊斗",即為火鍋。火鍋配啤酒,經(jīng)典搭配如果有人這樣問你,吃火鍋的時候你最喜歡搭配什么類型的酒。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dāng)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火鍋",用料是山雉等。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yīng)邀品嘗者達(dá)5000余人,成了超大一次火鍋盛宴。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yùn)含著飲食文化的內(nèi)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tuán)圓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guī)矩:前飛后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于火鍋后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疱仠霞村佒械牡诇玫枚嗟氖羌t湯汁,其次是白湯汁(包括酸菜湯)。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后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
在重慶,吃火鍋也有講究,調(diào)料一般選用基本的蔥姜蒜和香油,這樣才能吃出火鍋的原汁原味。飽腹感是相當(dāng)重要的,不僅僅在吃火鍋上,在整個減肥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燙菜有有規(guī)矩,先吃毛肚鴨腸一類的食材,燙法是:七上八下,這樣燙出來的菜才嫩。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一頓火鍋再加上幾瓶重慶人愛的江小白,才符合重慶人火辣熱情的性格 。
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余、富足"。
吃火鍋有"一燙當(dāng)三鮮"之說,好像不燙,味道會大打折扣。三個醉啦的配料攪拌在一起,加一點(diǎn)點(diǎn)辣椒粉能讓味道上升一個層次。事實(shí)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而火鍋濃湯溫度可高達(dá)120℃,食物燙熟即吃的話,很容易燙到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再加上麻辣等刺激,容易引起或誘發(fā)各種消化系統(tǒng)發(fā)炎和潰瘍,在吃火鍋的時候用2個碗把吃的先放到2個碗里,當(dāng)吃完這個碗里的,另一個碗也就稍微涼了些,可以正常食用了。
專家提醒寧舍三鮮,不要一燙食物從鍋中撈出先放在小碟待微涼再吃,本來就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吃火鍋以少油、少麻辣的清淡火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