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古建筑木結構本身就是比較重要,因此在保護修復的過程中必須遵守保護的基本原則,即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原則。不僅要保證古建筑木結構的完整性,還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建筑材料的真實性,建筑原始材料是當時歷史、科學及藝術的有效載體,只有堅持其真實性,才能程度地保護所攜帶的各種信息和價值;堅持建筑工藝和設計的真實性,古建筑的工藝和設計反映了古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木結構的樹種及物理學性質關系著建筑安全,也代表了古代工匠的認知水平;堅持低干預和原址保護,保護古建筑首先考慮原地保護,盡量避免搬遷和移動,干預才能保證古建筑的原狀。冷床多為步進梁式,下面安裝有相當數(shù)量的風機,保證型材均勻冷卻,使型材在矯直前溫度低于70℃。
我國園林中亭子的運用,早的史料開始于南朝和隋唐時代。距今已有約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夺屆吩疲骸巴ふ?,停也。人所停集也。” 在功能上,亭子初是供人途中休息的地方,后來隨著不斷的發(fā)展,其功能也日漸豐富起來。
漢代以前,大多是驛亭、報警亭,釘子形體較高大。魏晉以后,出現(xiàn)了供人游賞的小亭。堅持低干預和原址保護,保護古建筑首先考慮原地保護,盡量避免搬遷和移動,干預才能保證古建筑的原狀。從此,亭子不但解決了人們在游賞活動的過程中,駐足休息、納涼避雨、縱目眺望的需要,還成為了一種點景建筑。唐宋以后,亭子的造型愈加豐富起來,建造也更為精細考究。亭子漸漸以其玲瓏美麗、豐富多彩的形象與園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綠化等相結合,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大型園林的中建筑亭子,要有足夠的體積,有時為突出亭子特定的氣氛,還成組地布置形成亭子或亭廊組群。山頂、山脊上建立亭子,造型上應求高聳向上,以豐富、明確山與亭的輪廓。較小的庭園,亭子不宜過大,但亭子作為主要的景物中心時,也不宜過小,在造型上也宜豐富些。周圍環(huán)境平淡、單一時,亭子造型可豐富些;周圍環(huán)境豐富、變化多時,亭子造型宜簡潔。
亭臺在假山上抬高,著力營造登高遠望的景觀臺。高臺的邊緣設置一座雙層古亭,成為園內(nèi)重要的景致。除了重視亭的造型,還對亭子位置的選擇以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更加重視,亭子意境的營造成了刻意追求的目標。亭的體量與造型要與周圍的山石、綠化、水面、及附近的建筑很好地搭配、組合,因地制宜,沒有固定的結構模式。小區(qū)內(nèi),山石、圍欄、雪松加上木質小亭子,圍合出一處帶有濃郁傳統(tǒng)風情的休閑之所。花園景觀亭沿路而設,紅色琉璃瓦的建筑能夠提升局部景觀的立體感。